2020年四川省“三支一扶”选拔招募考试《职业能力测验》考点精讲及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九)四川省情

1.地理位置

四川省地处中国西部,是西南、西北和中部地区的重要结合部,是承接华南华中、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南亚东南亚的重要交汇点和交通走廊。辖区面积48.6万平方千米,居我国第五位,全省共辖1个副省级市、17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其中包括51个市辖区、16个县级市、112个县、4个自治县,是我国的资源大省、人口大省、经济大省。

2.地势地貌

(1)地势

四川省位于我国大陆地势三大阶梯中的第一级和第二级,即处于第一级青藏高原和第二级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带,高低悬殊,西高东低的特点特别明显。西部为高原、山地,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东部为盆地、丘陵,海拔多在500~2000米之间。

(2)地貌

全省可分为四川盆地、川西高山高原区、川西北丘状高原山地区、川西南山地区、米仓山大巴山中山区五大部分。四川地貌复杂,以山地为主要特色、具有山地、丘陵、平原和高原4种地貌类型,分别占全省面积的74.2%、10.3%、8.2%、7.3%。土壤类型丰富,共有25个土类、63个亚类、137个土属、380个土种,土类和亚类数分别占全国总数的43.48%和32.60%。

3.气候气象

(1)气候类型

四川省地处我国青藏高原向东部平原过渡地带,气候复杂,地带性和垂直变化十分明显,东西部差异很大,气候区有:四川盆地的亚热带温润气候区,川西南山地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区、川西北高山高原高寒气候区。

(2)气候特征

四川省气候总的特点是:

季风气候明显,雨热同季;

区域间差异显著,东部冬暖、春早、夏热、秋雨、多云雾、少日照、生长季长,西部则寒冷、冬长、基本无夏、日照充足、降水集中、干雨季分明;

气候垂直变化大,气候类型多;

气象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且范围大,主要有干旱,其次是暴雨、洪涝和低温等。

4.资源概况

(1)土地资源

四川省土地资源分为8个一级利用类型,45个二级利用类型和62个三级利用类型。除橡胶园以外,其他省的一、二级土地利用类型四川都有,在全国极富代表性。土地利用以林牧业为主,林牧地集中分布于盆周山地和西部高山高原,占总土地面积的68.9%;耕地则集中分布于东部盆地和低山丘陵区,占全省耕地的85%以上;园地集中分布于盆地丘陵和西南山地,占全省园地的70%以上;交通用地和建设用地集中分布在经济较发达的平原区和丘陵区。

(2)水资源

四川省水资源丰富,居全国前列。全省降水量大,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4889.75亿立方米。四川水资源以河川径流最为丰富,境内共有大小河流近1400条,号称“千河之省”。水资源总量约为3489.7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546.9亿立方米,年可开采量为115亿立方米。境内遍布湖泊冰川,有湖泊1000多个、冰川约200余条,还有一定面积的沼泽,多分布于川西北和川西南,湖泊总蓄水量约15亿立方米,加上沼泽蓄水量,共约35亿立方米。

(3)矿产资源

四川省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总量丰富且种类较齐全。已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和矿区达到132种和1906处,其中有32种矿产的保有资源储量位居全国前5位,钛矿、钒矿、硫铁矿等7种矿产居全国首位。天然气、锂矿、芒硝等11种矿产居全国第二位;铂族金属、铁矿等5种矿产居全国第三位。全省矿产资源供应能力明显增强,已成为西部乃至全国的矿物原材料生产和加工大省。

(4)生物资源

四川省生物资源十分丰富,有许多珍稀、古老的动植物种类,是全国乃至世界珍贵的生物基因库之一。

植物

植物种类异常丰富,四川省有高等植物近万种,占全国总数的1/3,仅次于云南,居全国第二位。其中:苔藓植物500余种;维管束植物232科、1621属;蕨类植物708种;裸子植物100余种(含变种);被子植物8500余种;松、杉、柏类植物87种,居全国之首。四川列入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的有74种,占全国的21.6%。有各类野生经济植物5500余种,其中:药用植物4600多种,全省所产中药材占全国药材总产量的1/3,是全国最大的中药材基地;芳香类植物300余种,是全国最大的芳香油产地;野生果类植物达100多种,其中以猕猴桃资源最为丰富,居全国之首,在国际上享有一定声誉;菌类资源十分丰富,野生菌类资源达1291种,占全国的95%。全省森林覆盖率为35.3%,木材蓄积量居全国第二。

动物

动物资源丰富。全省有脊椎动物近1300种,占全国总数的45%以上,兽类和鸟类约占全国的53%。其中:兽类217种,鸟类625种,爬行类84种,两栖类90种,鱼类230种。四川野生动物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有145种,占全国的39.6%,居全国之冠,包括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32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113种。四川省野外大熊猫数量为1206只,占全国总数的76%,其种群数量居全国第一位。动物中可供经济利用的种类占50%以上。四川雉类资源极为丰富,素有雉类的乐园之称,雉科鸟类达20种,占全国雉科总数的40%,其中有许多珍稀濒危雉类,如国家一类保护动物雉鹑、四川山鹧鸪和绿尾虹雉等。

(5)旅游资源

四川省旅游资源丰富,拥有美丽的自然风景、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族风情,旅游资源数量和品位均在全国名列前茅,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资源大省。

全省有世界遗产6处,其中自然遗产3处(九寨沟、黄龙、四川大熊猫栖息地),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1处(峨眉山—乐山大佛),文化遗产1处(青城山—都江堰),世界灌溉工程遗产1处(东风堰)。

列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的保护区有4处(九寨沟、卧龙、黄龙、稻城亚丁)。拥有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14处,省级风景名胜75处,有“中国旅游胜地40佳”5处。青城山——都江堰、峨眉山、九寨沟成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四川省共有A级旅游景区156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1座。共建自然保护区166个,面积89100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8.4%,卧龙、蜂桶寨、喇叭河、草坡、鞍子河、白水河、黑水河7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作为大熊猫世界自然遗产地最精华区域,也已进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2013年全省共建立森林公园121处,国家森林公园33处。森林公园经营总面积74.1万公顷,占全省面积的1.5%。

四川地质构造复杂、地质地貌景观丰富,已发现地质遗迹220余处,有兴文和自贡2处世界级地质公园,国家级地质公园14处,国家水利风景区16处,其数量居全国前列。

全省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8个,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8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76处。

5.行政区划

四川省共辖18个地级市,即成都、绵阳、德阳、内江、南充、自贡、乐山、达州、广安、泸州、资阳、攀枝花、遂宁、广元、眉山、宜宾、雅安、巴中;3个自治州,即凉山彝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其中包括52个市辖区、16个县级市、111个县、4个自治县。

6.人口与民族

(1)人口

2016年底,四川常住人口826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065.7万人,乡村人口4196.3万人。全年出生人口86.1万人,人口出生率10.48‰;死亡人口57.4万人,人口死亡率6.99‰;人口自然增长率3.49‰。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9.21%,比上年末提高1.52个百分点。

(2)民族

少数民族

四川省为多民族聚居地,有55个少数民族,共490.8万人。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满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为省内世居少数民族。四川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聚居区、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全国第二大藏区。

民族分布

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及木里藏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北川羌族自治县。

7.历史文化

(1)历史沿革

远古

四川在距今25000年前开始出现人类文明,并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形成了以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为代表的高度发达的古蜀文明。古蜀文明与华夏文明、良渚文明并称为中国上古三大文明。

夏商周

在商周时期,四川地区建立了由古蜀族为中心的蜀国;所以,四川地区古称“蜀”。巴族人在四川盆地东缘建立了巴国,四川又称“巴蜀”。

大约在夏商时期,蜀人部落从今茂县一带迁徙至成都平原。

“三代蜀王”之后,大约相当于中原西周末期,杜宇王朝建立,其间蜀国的都城迁至郫邑(今郫县),杜宇王朝采用君主世袭制,其势力基本覆盖了整个四川盆地。

春秋战国

春秋早期,杜宇氏禅位于蜀相鳖灵,鳖灵建立了开明王朝,定都于广都(今双流),开明九世迁都至成都。

秦汉

公元前316年(战国时期),秦国兼并蜀国巴国,设立蜀郡于成都。公元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西汉元封5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在全国设13州刺史部,在成都置益州刺史部,益州管辖范围大致相当于整个四川盆地和汉中地区,形成了今天四川的雏形。

新莽地皇5年(24年),蜀郡太守公孙述起兵占据益州并在成都称帝,取起于成都之意,国号“成家”。

东汉建武12年(36年),益州重归中央政权管辖。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后,益州牧刘焉、刘璋父子割据四川,后为刘备所灭。

三国两家南北朝

东汉延康元年(220年),曹操之子曹丕篡汉,次年(221年),刘备以汉室宗亲的身份在成都称帝,延续了汉朝大统,国号为“汉”,史称蜀汉。蜀汉始于昭烈帝刘备,终于汉怀帝刘禅,历二帝,共四十三年,鼎盛时期占据荆州、益州,国力强盛,但是经过关羽失荆州、刘备败夷陵后元气大伤,后来诸葛亮治国,恢复生产,使得能与魏吴抗衡。

263年,魏将邓艾趁自阴平小道越过七百余里无人烟的险域出其不意地直抵江油,旋克绵竹,陷雒县,逼近成都。蜀后主刘禅请降,蜀汉灭亡。

265年,四川归西晋王朝统治。晋初年,划出益州一部设梁州。西晋末年,李特率流民起义军攻入益、梁二州。

西晋后期,永兴三年(306年),李特之子李雄在成都称帝,国号“大成”。至东晋咸康四年(338年)时,李雄侄李寿又改国号为“汉”,历史上因之合称为“成汉”。成汉是“十六国”中最早建立的国家,其全盛时疆土覆盖四川盆地及周边部分地区。347年大成国被东晋所灭。南北朝时,归南朝统治。

隋唐及五代

581年归隋朝统治。隋文帝时期,四川西部高原和临近云南的地区得到了一定的开拓。

618年唐朝建立后,属剑南道及山南东、西等道。改益州为剑南道,梁州为山南西道。县的建置将近300个。在川西高原,设立了很多羁縻州、县,以加强民族地区的管理。今凉山彝族自治州地区,则属南诏地方割据政权。

隋唐时期,四川地区社会安定,经济进入全盛时期,有“扬(今江南地区)一益二”之说。安史之乱时,唐玄宗曾入蜀避难;之后又有多位唐朝君主入蜀避难,如唐德宗避朱砒之乱,唐僖宗避黄巢起义。

五代时期,王建、孟知祥先后在四川地区建立起前蜀、后蜀政权,定都成都,分别历时18年、31年。前蜀、后蜀前期都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由于没被卷入中原争斗,四川一度成为全国最为繁荣的地区。

宋辽金元

965年归宋朝统治,置川陕路。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今川地区分为益州(今成都)、梓州(今三台)、利州(今广元)、夔州(今奉节)四路,合称“川峡四路”。四川由此得名。

元朝至元23年(1286年)设“四川行中书省”,简称“四川行省”,是为“四川”建省之始,四川行省衙门驻成都府路。同时对州县大加减并,基本形成了如今县的分布格局。当时,川西高原北部,属“陕西行中书省”。今凉山彝族自治州地区,属“云南行中书省”。

元末红巾军起义后,1361年,农民起义军明玉珍及其子明昇在川黔地区建立“大夏”政权,1372年为明朝所灭。

明清

明朝时期,四川是全国13个承宣布政使司之一,辖区除今四川、重庆外,还包括今贵州省遵义和云南东北部及贵州西北部,辖境已达川西高原和凉山地区,布政使司衙门驻成都府。并在川西高原地区设立卫所,进行军屯。

明末,农民军领袖张献忠在四川建立过“大西”农民革命政权(1644年~1646年),建都成都。

清初,分全国为18行省,并对川、滇、黔3省省界进行较大调整,基本确定了今四川的南部省界。清中叶,在府、州、厅、县之上,增设五道,即:成绵龙茂道、建昌上南道、川南永宁道、川北道、川东道,以道辖该地区的府、州、厅、县。在川西高原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从清初至清末,实行“改土归流”。

民国

1911年,四川成都成立军政府,独立于清朝;民国元年(1912年),撤销道一级建置,改为省直辖府、州、厅、县,省会设在成都。民国二年(1913年)袁世凯企图恢复帝制,实行“军民分治”,废省改道,将四川地区分为川西、上川南、下川南、川北、川东和边东、边西7道,后改盆地5道名为西川、建昌、永宁、嘉陵、东川。同时废府、州、厅建置,将县直隶于道。民国三年(1914年),裁去边东、边西两道,划康定县以西30个县为川边特别区域(包括金沙江以西的昌都地区),受四川省节制。

民国中期,由于军阀混战,四川划分为18个行政督察区及西康行政督察区(原川边特别区)。民国十九年(1930年)和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实行新县制,编组保甲,划分乡镇。同年,又将原西康行政督察区和四川所属第十七、十八行政督察区合并,设立西康省,实行川、康分治。同年,增设自贡市。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先后长征进入四川。红四方面军于1932年12月至1935年4月,在今四川省通江县为中心,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面积约42000多平方公里,人口达700万,是当时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

1935年2月,以刘湘为省主席的新一届四川省政府正式成立。3月初,蒋介石从汉口乘机赴四川考察,这是他生平第一次踏上四川土地。7月上旬,中央宪兵第5团和炮兵第2、第3营先后入川。蒋介石接着又通过设立委员长行营、组织军官训练团等措施,大力整顿四川的军事、财政和交通设施,有效加强了国民政府在四川的影响。

⑪解放后

1949年12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成都,并将四川地区划分为川西、川东、川北、川南4个行署和西康省。4个行署和西康省共辖21个专区、6个市、191个县。

1952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撤销川东、川西、川南、川北行署区,恢复四川省建制,在成都成立四川省人民政府。

1955年,撤销西康省,金沙江以东各县划归四川省。

1997年,原重庆市与涪陵市、万县市、黔江地区从四川省划出组建直辖市。至此川渝分治,形成今四川省行政区域。

(2)历史名人

表1-6 四川古代历史名人

表1-7 四川近现代历史名人

8.社会经济

(1)综合

四川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六,西部第一,人均生产总值超过4000美元。成都经济总量过万亿元(位居全国省会第二,仅次于广州),进入“千亿俱乐部”的市州14个,过百亿元的县(市、区)109个。其综合实力高居西部地区首位。四川拥有各类产业园区200多个,316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四川,其中境外500强企业227家,在川直接投资总额过百亿美元。

2016年,四川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2680.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924.1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13924.7亿元,增长7.5%;第三产业增加值14831.7亿元,增长9.1%。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0%、42.5%和51.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9695元,增长7.0%。三次产业结构为12.0:42.6:45.4。

(2)第一产业

四川农业素有精耕细作的传统,形成了夏收作物、秋收作物、晚秋作物一年三季的耕作制度。常年农作物种植面积14500~15000万亩,其中粮食作物10000万亩左右,经济作物2200~2500万亩,其它作物2300~2500万亩。粮食作物中水稻、小麦、玉米、红苕、马铃薯、大豆等种植优势明显,尤以水稻最为突出,常年种植面积3000万亩左右,占粮食面积的30%左右,产量占粮食总产的40%以上;小麦、玉米种植面积均在2000万亩左右,红苕、马铃薯种植面积均在1000万亩以上;大豆400万亩以上。经济作物有油菜、花生、蔬菜、水果等,资源丰富、种类繁多。

2016年,四川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45.4万公顷,与上年持平;油料作物播种面积130.7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6%;蔬菜播种面积137.2万公顷,增长1.7%;中草药材播种面积11.7万公顷,增长4.0%。2016年,四川粮食产量3483.5万吨,比上年增长1.2%,油料产量313.6万吨,增长2.0%;蔬菜产量4365.7万吨,增长2.9%;中草药材产量45.9万吨,增长4.7%。

(3)第二产业

四川是中国西部工业门类最齐全,优势产品最多实力最强的工业基地。机械、电子、冶金、化工、航空航天、核工业、建筑材料、食品、丝绸、皮革等行业在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2016年,四川全部工业增加值11569.8亿元,比上年增长7.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6.2%。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625户。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9%。

(4)第三产业

国内贸易

四川是西部特别是西南地区各种生产、生活要素和商品的重要集散地。

2016年,四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501.9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2435.4亿元,增长11.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066.5亿元,增长12.5%。

对外经济

2016年,落户四川的境外世界500强企业232家。四川实际利用外资85.5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8.1%。四川实现外贸进出口493.3亿美元,下降3.6%。其中,出口279.4亿美元,下降15.6%;进口213.9亿美元,增长18.2%。

金融业

四川是西部地区金融机构数量最多、种类最齐全、开放程度最高的省份。有银行业金融机构253家,证券、期货、基金机构100家,保险机构83家。已入驻四川的外资银行13家、中外合资保险公司15家。有西南联合产权交易所、四川金融资产交易所等。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总部在四川建立客服中心、营运中心等各类后台服务中心20余个,独立第三方金融服务外包企业50余家。成都东大街被誉为西部的华尔街。

2016年,四川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65638.4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