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第二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2 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

20世纪90年代,教育信息化的潮流伴随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出现。1993年9月,美国克林顿政府提出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俗称“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的计划,发展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推进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作为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这一计划的提出引发世界各国的响应与效仿,国际教育界出现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发展趋势,即教育信息化。

各国研究者对教育信息化形成的一个共识是,教育信息化包含一系列连续的阶段。然而,不同的研究者对各具体发展阶段的界定各不相同。较为权威的分类方法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将教育信息化界定为起步(Emerging Stage)、应用(Applying Stage)、融合(Infusing Stage)与革新(Transforming Stage)4个阶段(如图1-2所示)。起步阶段,以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具体应用水平较低。进入第二阶段后,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和管理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地位逐步凸显。第三阶段,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紧密融合成为发展主题。到第四阶段,信息技术已成为教育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育革新实现。具体到我国,目前正处于教育信息化的“初步应用整合”阶段,力争到2020年实现全面融合、部分革新的阶段性发展目标。

图1-2 教育信息化发展阶段示意图

1.起步阶段

起步阶段是教育信息化的最初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教育者和管理者开始考虑在教育活动中加入信息技术成分的可能性,并将其逐步付诸实践。但此时信息技术在教育中仍主要作为一种先进的辅助工具而存在,例如,将基础的计算机知识、办公软件操作、电子邮件使用等加入到教学内容中,教育者学习使用PPT教学等,也有部分管理者尝试将信息技术初步运用于行政、教学管理。但总体上,信息技术的应用并非这一阶段的重点,应用数量不多且不太深入。这一阶段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点是所需硬、软件基础设施的建设,如国家教育网或国家教育科研网、城域教育网、校园网以及多媒体教室等设施的建设,强调基础设施在数量与规模上的迅速发展。

从全球范围来看,教育信息化的起步阶段大致从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其中西方发达国家起步较早,1985年美国就提出了将信息技术与课程结合的“2061计划”,日本也于1990年制定了“教育用计算机装备”的5年计划;20世纪90年代中期,WebQuest和Just in Time Teaching的信息技术“课外整合模式”在西方开始流行。我国教育信息化起步阶段略晚于西方,国家教委于1996年拟订了关于1000所学校教育手段现代化试点项目的5年计划,1998年教育部制定《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教育信息化工程。各高等学校的信息化设施与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自1998年以来有了很大的发展——高校校园网等教育信息化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基本普及。基础教育的信息化起步略迟于高等教育,教育部在2000年10月提出“用5年至10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计划,并经过近十年的努力,使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全国逐渐普及。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则更迟些,2005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职业教育信息化才开始在真正意义上有所发展。

2.应用阶段

在教育信息化的应用阶段,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不再是软硬件基础设施,而是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来提升教育活动的效率与质量。在这一阶段,教育和管理者开始体会到信息技术的优势,并主动应用于教学和管理。开始推进各类教育资源、各学科教学资源(包括网络课程和相关的学习资料)管理服务平台及网络教学支撑平台建设,强调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同时继续关注信息技术在行政、教学管理上的应用。

从全球范围来看,教育信息化的应用阶段大致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21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的这一阶段又可以进一步被划分为两个子阶段:一是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到2003年前后的课外教学应用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各国对信息技术带来的效益已有较为清晰的认知,但应用的关注点仍主要放在课外教学中,基本遵循的仍是WebQuest和Just in Time Teaching的信息技术“课外整合模式”。例如,2003年12月美国Teaching&Learning杂志评选出的全美十佳“教育技术应用项目”中,无一例外都是基于WebQuest的课外整合模式;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2000年修订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第三版)》中,为有效培训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而推荐的6个优秀教学案例中有5个都属于课外整合模式。二是2003年之后的课内教学应用阶段,打破了一边倒的推崇“课外整合模式”的局面。2003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启动了“运用技术加强理科学习”项目(Technology Enhanced Learning in Science),该项目希望通过对理科课程设计、教师专业培训、评估和信息技术支持等4个环节的研究与实践,提升理科教育质量。该项目十分重视信息技术在课程建设中的应用,努力将网络的探究性学习模式引入课堂,这对于教育的信息化发展具有标志性的意义。此外,2003年12月召开的计算机教育应用(ICCE)的会议选取“ICT教育应用的第二浪潮——从辅助教与学到促进教育改革”为主题,显示了学术界对信息技术在教育中作用的认知飞跃;2004年11月国际信息化论坛讨论“通过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IT in Education)促进教育改革实现教育在质量方面的蛙跳式发展”,2005年11月e-Learning国际研讨会讨论“如何建立e-Learning的质量保障机制”无不证明教育信息化已迈入以信息技术促教育质量提升的新阶段。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应用阶段并不像西方国家一样存在课外、课内两个子阶段,事实上,我国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强调信息技术在课内教学中的应用。2003年,教育部启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强调通过教育信息化与精品课程建设大力提升高校本科教学质量。2003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强调信息技术在教育活动中的应用及教育质量的提升,而基础教育也在2008年前后逐步转入第二个发展阶段。

3.融合阶段

在融合阶段,信息技术不再作为一种单纯的辅助工具存在,而是以关键应用为切入点,开始融入包含教育者、受教育者、管理者、公众等多个主体的教育生态系统之中,技术力量的价值开始在更高层次上得以呈现。教育信息化不再局限于技术方面,而愈来愈重视人、信息、教育实践活动以及人与信息环境的相互关系;既关注具体应用本身效益的提升,更关注应用更好发展流程的优化及环境的营造。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需要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一是教育环境的优化,线上线下结合,打造信息化智慧教育系统;二是教育方式的优化,教育者需要充分整合信息技术与教育资源,组织和开展“以受教育者为主体”的学习活动,通过积极的引导和辅助,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提升学习效果;三是管理流程的优化,整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高效统一管理系统;四是优化教育评价,加强对教育过程大数据的采集分析,改变以结果评价为主的评价模式,形成面向过程的评价机制。

目前,世界部分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发达国家正处于这一阶段,信息技术已经被深度引入教育过程,形成一种沉浸式的体验。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经历了“九五”期间的多媒体教学发展和网络教育启蒙阶段、“十五”期间的多媒体应用和网络建设发展阶段,以及“十一五”期间的网络持续建设和应用普及阶段,《教育信息化十年(2011—2020年)发展规划》认为,目前已进入应用融合阶段。中东部经济发达地区部分学校已经开始采用信息技术开展基于项目的协作学习和网络协同教研,流程优化与平台建设也均在稳步推进,这些均是对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进行积极探索的表现;但从整体上看,技术与教育之间“两张皮”的情况依然十分普遍,线上教育展现出碎片化、非专业化特征,线下教育中信息技术仍主要作为辅助工具存在,对教育模式、教育流程、教育环境等方面关注不足,距离2020年实现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的阶段性目标仍需付出诸多努力。

4.革新阶段

在革新阶段,信息技术完全融入教育活动中,并最终引发教育的深刻变革。信息技术开始重构教育模式,甚至整个教育组织结构系统。在这一阶段,受教育者成为教育活动的中心,教育活动和内容的组织都是围绕着促进受教育者而进行的,同时对教育的管理已形成其内部的结构和事务处理流程。包含教育者、受教育者、管理者、公众等多个主体,集信息化环境、资源、管理、服务为一体的新型“教育信息生态系统”形成,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再发展。

目前,世界上少数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领先的发达国家(如美国)已经开始进入这一阶段,美国通过1996年、2000年、2004年的“国家教育技术规划”走过了基础设施与设备配备、教育资源建设与推广、教师全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建设等阶段,目前已进入教育应用创新阶段,开始寻求教育系统的整体变革。2010年,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NETP 2010)明确提出“变革美国教育——技术助力学习”,强调要“进行由技术支持的重大结构性变革,而不是进化式的修修补补”。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在美国已经逐步深入,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教育变革已经不仅是一种远景设想,更是一种真切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