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操作常识
扫码看常用刮痧方法
持板方法和刮痧运板时的方法
正确的拿板方法是用手握住刮痧板,将刮痧板的长边横靠在手掌心部位,大拇指及其他四个手指弯曲,分别握住刮痧板的两侧,刮痧时用手掌心部位施加向下的按压力。刮拭时应单方向刮,不要来回刮。身体平坦部位和凹陷部位的刮拭手法不同,持板的方法也有所区别。
刮痧运板的方法非常多,但作为家庭治疗保健,一般只要掌握几种基本的方法即可。常用基本刮痧运板方法如下。
面刮法是刮痧最常用、最基本的刮拭方法。将刮痧板长边的1/2或整个长边接触皮肤,刮痧板向刮拭的方向倾斜,从内到外或自上而下均匀地向同一方向直线刮拭(胸部处由内向外刮拭,其他地方为从上向下刮拭),每次有一定的刮拭长度,不要来回刮。刮痧板倾斜的角度一般是30~60度,45度夹角最常用。此方法适用于身体平坦部位的刮拭,如躯干、四肢、头部等。
此操作方法与面刮法相似,只是刮痧板向刮拭方向倾斜的角度应小于15度,并且向下的按压渗透力较大。适用于身体比较敏感的部位,如面部、脏腑器官体表投影区。
分为单角刮法和双角刮法两种。
单角刮法:用刮痧板的一个角部朝刮拭方向倾斜45度在穴位处自上而下刮拭。用于肩贞、膻中、风池等穴位。双角刮法:将刮痧板的凹槽部位对准脊椎棘突的部位,然后将凹槽两侧的角缓缓地放在脊椎棘突和两侧横突之间的部位,再向下倾斜45度角,自上而下进行刮拭,多用于脊椎部位。
分为平面按揉法和垂直按揉法两种。
平面按揉法:把刮痧板的角部的一面小于20度角按压在适合的穴位上,然后做缓慢且柔和的旋转运动。这个方法通常适用于合谷、内关、手足全息穴区、足三里以及其他疼痛较为敏感的部位。
垂直按揉法:将刮痧板的边缘以90度角按压在穴区上,做柔和、缓慢按揉。适用于骨缝部的穴位和第二掌骨桡侧全息穴区。
将刮痧板角部与穴区垂直90度,刮痧板始终不离皮肤,并施以一定的压力做短距离(2~3厘米长)前后或左右摩擦刮拭。此方法适用于头部全息穴区刮拭。
将刮痧板角部与穴位呈90度角,垂直向下按压,由轻到重,逐渐加力,片刻后迅速抬起。适用于人中、膝眼等穴。
以刮痧板整个长边接触皮肤,刮痧板向刮拭方向倾斜的角度小于45度(面部小于15度),自上而下或从内向外均匀地向同一方向缓慢直线刮拭,推刮法比平刮法按压力要大、刮拭速度要慢,每次刮拭长度要短。推刮法可发现细小的阳性反应并能减轻疼痛,是刮拭疼痛区域的常用方法,常用于面部、脏腑器官体表投影区、腰背肌部位和疼痛区域的刮拭。
两手分别各持一块刮痧板,放在面部同一侧或不同侧,用刮痧板整个长边接触皮肤,刮拭的按压力渗透到肌肉深处,以肌肉运动带动皮肤提升,提升的拉力和向下按压的力度相等。刮痧板与皮肤的夹角以20~30度为宜。此法主要用于面部。
用刮痧板厚边棱角在体表穴位附近进行回旋摆动运动,称为角揉法。揉时刮痧板要附在皮肤表面不移动,但要施以旋转回环的连续动作,带动皮肤下面的组织活动。
沿经脉的循行部位,用刮痧板长边自上而下循经刮拭,用力柔和均匀、平稳、连续不断。一般用于上、下肢或背部分段刮痧,可从肘、膝关节部位一直刮到指(趾)尖或从颈椎处一直刮到腰椎以下。此法可放松肌肉,缓解疲劳,适用于刮痧结束时整体梳理。
刮痧常用的体位
刮痧时应根据刮拭部位来决定合适的刮痧体位,一般有以下四种体位:
自己刮拭除腰部外的身体各处时多采取坐位,在接受他人刮痧时,除胸腹部外,被刮拭者最好面向椅背骑坐或侧坐,双臂放在椅背上,使身体有所依靠。此体位适宜刮拭头、颈、肩、胸、背、腰、四肢等部位。仰靠椅背的坐位则适用于前额、颜面、颈前和上胸部的刮痧。
在接受他人刮拭侧头部、侧胸部、侧腹、下肢侧面等部位时宜采用侧卧。
刮拭前额部、头顶部、侧头部、面部、胸腹等部位时,可采用仰卧。
在接受他人刮拭后脑、肩、背、腰、下肢后侧等部位时适宜采用俯卧。取俯卧位时应在腹部下方垫一软枕,托起腹部,避免腰部下陷,造成肌肉紧张。
刮痧的要领与技巧
合适的体位能让身体放松,肌肉就会放松,刮拭效果才会更好,刮拭过程中疼痛也会减轻。
刮拭角度以利于减轻被刮拭者疼痛感和方便刮拭者刮拭为原则。刮痧板与刮拭方向的角度大于45度时,会增加疼痛感,所以刮拭角度应小于45度。对疼感比较敏感的人,或者刮拭疼痛敏感的部位,最好小于15度,疼痛感就会明显减轻。
每次刮拭速度应平稳、均匀,不要忽快忽慢。一般来说,刮拭速度越快,疼痛感越重;速度越慢,疼痛感越轻。
刮拭过程中始终保持一定按压力,才能将刮拭的作用力传导至深层组织,起到治疗作用。若只在皮肤表面摩擦,不但没有治疗效果,还会形成表皮水肿。但是按压力不是越大越好,要根据体质、病情等区别对待。用重力刮痧时,需逐渐加大按压力,使身体适应,以减轻疼痛。
视被刮拭者的体质、刮痧部位、病情和刮拭的力度而定,一般一次刮痧应在20分钟之内,体弱者还应适当缩短时间。刮痧时间还取决于刮拭速度和次数,如果刮拭速度缓慢,刮拭时间可以适当延长,每个部位刮至皮肤毛孔微张即应停止刮拭。
刮痧治疗间隔也要根据被刮拭者的体质、刮痧后的恢复情况而定,以局部皮肤恢复正常,疲劳和触痛感消失为准。痧的消退一般需要5~7天,快者2~3天,慢者则需要2周左右。如果在同一部位刮拭时间过长,势必造成疼痛。刮拭只要出痧即可停止,若是疼痛明显,即使没出痧也应停止,更换其他部位。
刮拭时着力点越小,疼痛越重;相反,增大刮痧板与皮肤的接触面则可以减轻疼痛。
刮拭过程中,如发现有疼痛明显、结节、条索等部位,应先用补法(即刮拭按压力小,速度慢)缓慢地刮拭、按压,以减轻疼痛。对于疼痛比较明显的,尽量使用平刮法或推刮法。
一般以穴位为中心,总长度8~15厘米,以大于穴区范围为原则。如果需要刮拭的经脉较长,可分段刮拭。
背部、腹部、四肢:自上而下刮(如肢体水肿、静脉曲张、内脏下垂则从下向上刮)。面部、肩部、胸部:从内向外刮。
刮痧保健对刮拭顺序无严格要求,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刮拭部位。为减少穿脱衣服的次数,可以先上后下,先背腰后胸腹,先躯干后四肢。
刮痧后人体的正常反应和异常反应
出痧
由于个人的情况不同,刮痧后皮肤可能会出现不同颜色、不同形态的痧象。有鲜红色、暗红色、紫色及青黑色的痧斑,也有在皮肤下深层部位触及大小不一的包块状或结节状痧(一般在第二天才会显现出深色的痧斑)。这些都是刮痧后的正常出痧现象,它们反映了不同的健康信息。此外,在刮痧时,出痧的局部皮肤会有明显发热的感觉。
疼痛
在刮痧的过程中会伴有轻微的疼痛感,这是气血不通畅的标志,虽然通过减小刮痧板与皮肤的夹角、均匀用力、缓慢刮拭等方法可以减轻刮痧过程中的疼痛感,但并不能使之完全消失。一般在刮痧后1~2天内,出痧较多处或有结节等不平顺的部位,在触摸时有或轻或重的疼痛感是正常现象。
疲劳
如刮拭手法过重或刮拭时间过长,体质虚弱者会出现短时间的疲劳反应,严重者24小时以内会出现低烧,一般不需要特别处理,充分休息后即可恢复正常。
晕刮
在刮痧过程中,被刮拭者出现头晕、目眩、心慌、出冷汗、面色苍白、四肢发冷、恶心欲吐或神昏仆倒等现象,即发生了晕刮。发生晕刮的原因有很多,如刮拭手法过重、空腹或疲劳时刮痧、刮拭部位过多等。
晕刮的处理与防治
在刮拭过程中,如果发现晕刮先兆,应立即停止刮拭,迅速让发生晕刮者平躺,盖上衣被保暖,并喝杯温开水或糖水。反应较重者,应立即用刮板角部轻轻点按人中穴,并泻刮百会穴和涌泉穴,待情况好转后,继续刮内关、足三里。若是初次刮痧,为避免晕刮的发生,被刮痧者应首先了解刮痧,消除顾虑和紧张心情;其次,避免在空腹、熬夜、过度疲劳时接受刮痧治疗;再者,刮痧时要选择舒适的体位和适当的手法,刮拭部位要少而精,刮拭时间不要过长。
刮痧前后需要注意的事项
扫码看刮痧之后的注意事项
刮痧时应避风,注意保暖。室温较低时应尽量减少暴露部位,夏季高温时不可在电扇处或有对流风处刮痧。因刮痧时皮肤汗孔疏张,如遇风寒之邪,邪气可通过疏张的毛孔直接入里,不但影响刮痧的疗效,还会因感受风寒,引发新的疾病。刮痧后应将被刮部位覆盖再走出室外。
每次治疗时刮拭时间不可过长,严格遵守每次刮痧只治疗一种病症的原则。不可连续大面积出痧治疗,以保护体内正气。多种全息穴区、经络穴位刮痧时,每次每种选刮1~2处即可。
刮痧时只要刮至皮肤汗孔清晰可见即可,无论出痧与否,都可排出病气,有治疗作用。血淤之证、热证、实证容易出痧,虚证、寒证、肥胖之人与服激素类药物后不易出痧,室温低时也不易出痧。对于不易出痧的病症和部位,只要刮拭方法和部位正确,就有治疗效果。片面追求出痧而过分刮拭,不仅消耗正气,还可能造成软组织损伤。
为避免风寒之邪侵袭,须待皮肤毛孔闭合恢复原状后,方可洗浴,一般3小时左右。在洗浴过程中,水渍未干时,也可以进行刮痧。因洗浴时毛孔微微疏张,此时刮痧用时少,效果显著,但应注意保暖。
刮痧使汗孔开放,邪气外排,要消耗部分体内的津液,刮痧后饮热水一杯,不但可以补充消耗的水分,还能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代谢产物的排出。
不同部位刮痧方法
头部有头发覆盖,须用面刮法刮拭。不必涂刮痧润滑剂。为增强刮拭效果可使用刮板薄面边缘或刮板角部刮拭,每个部位刮30次左右,刮至头皮有发热感为宜。注意事项:头皮有毛囊炎、疖肿部位要避开刮拭。神经衰弱者最好白天做头部刮痧,睡前不要刮。头部刮痧一般不涂刮痧油,头发稀少者可酌情涂少量刮痧油。按压力要渗透到头皮下肌肉深部,对于严重动脉硬化或糖尿病患者,按压力要适当减小。
面部由内向外按肌肉走向刮拭。面部出痧影响美观,因此手法须轻柔,忌用重力大面积刮拭。眼、口腔、耳、鼻病的治疗须经本人同意,才可刮出痧。刮拭的力度、方向、角度、次数均以刮拭方便和病患局部能耐受为准则。
注意事项:面部刮痧应先涂专用美容刮痧乳,不可干刮,以免损伤皮肤。面部刮痧应缓慢、柔和、均匀、平稳地刮拭。应从内向外沿肌肉纹理走向,顺应骨骼形态单方向缓慢刮拭。一般不刮出痧来。
背部由上向下刮拭。一般先刮后背正中线的督脉,再刮两侧的膀胱经和夹脊穴。肩部应从颈部分别向两侧肩峰处刮拭。用全息刮痧法时,先对穴区内督脉及两侧膀胱经附近的敏感压痛点采用局部按揉法,再从上向下刮拭穴区内的经脉。
注意事项:背部可刮拭部位较长,宜分段刮拭整个背部,体质虚弱者应分次刮拭。背部正中线脊椎棘突明显者,以及腰骶部皮下脂肪、肌肉比较薄弱处,用补法刮拭,时间要短,以免伤及骨骼。
胸部正中线任脉天突穴到膻中穴,用刮板角部自上向下刮拭。胸部两侧以身体前正中线任脉为界,分别向左右(先左后右)用刮板整个边缘由内向外沿肋骨走向刮拭,注意隔过乳头部位。中府穴处宜用刮板角部从上向下刮拭。注意事项:胸部乳头处禁刮。胸部皮肤薄,且敏感,加之瘦弱的人肋骨凸显,不可用刮痧板棱角沿两肋间隙刮拭,应用平刮法沿肋骨走向从内向外缓慢刮拭。
腹部由上向下刮拭。可用刮板的整个边缘或1/3边缘,自左侧依次向右侧刮。有内脏下垂者,应由下向上刮拭。注意事项:饭后半小时方可进行腹部刮痧。腹痛患者应明确诊断后再刮痧,内脏出血、不明原因的腹痛要禁刮。内脏下垂者,要从下向上刮。
四肢由近端向远端刮拭。下肢静脉曲张及下肢浮肿患者,应从肢体远端向近端刮拭,关节骨骼凸起部位应顺势减轻力度。
注意事项:下肢静脉曲张或下肢浮肿时,要从下向上刮拭。关节腔内有积水者,关节急性炎症期,肌腱、韧带损伤急性期,患处局部不宜刮,可取远端穴位刮拭。刮拭各关节时,应使肌肉放松,顺应骨骼的形态向下方滑动刮拭,遇到骨骼突起、肌肉不丰满、脂肪比较少处,按压力要顺势减轻。
需要注意的刮痧禁忌
1 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再次进行。
2 刮痧后3小时内忌洗澡。
3 刮痧后应保持情绪平静,不宜发怒、烦躁或忧思焦虑。
4 刮痧后忌食生冷瓜果和油腻食品。
1 病人身体瘦弱,皮肤失去弹性,或背部脊骨凸起者,最好不要刮痧。
2 小儿或体瘦者,因为皮肤柔嫩需特别注意轻刮。
3 过度饥饱、过度疲劳、醉酒者不可接受重力、大面积刮痧,否则会引起虚脱。
4 原因不明的肿块和恶性肿瘤部位禁刮,可在肿块部位周围进行补刮。
5 韧带、肌腱急性损伤部位,新发生骨折处,及外科手术疤痕处,均应在3个月之后方可进行刮痧治疗。
1 妇女月经期、怀孕期间下腹部和腰骶部禁刮。
2 眼睛、口唇、舌体、耳孔、鼻孔、乳头、肚脐等部位禁止刮痧,因为刮痧会使这些部位黏膜充血,而且不易康复。
3 凡体表有疖肿、破溃、疮痈、斑疹和不明原因包块处禁止刮痧,否则会导致创口感染和扩散。
4 严重心脑血管病急性期、肝肾功能不全、全身浮肿者禁止刮痧。因为刮痧会使人皮下充血,促进血液循环,这会增加心、肺、肝、肾的负担,加重病情。
5 严重下肢静脉曲张者,患处禁刮。
6 接触性皮肤病传染者忌用刮痧,这可能会将疾病传染给他人。
7 急性扭伤、创伤的疼痛部位或骨折部位禁止刮痧,因为刮痧会加重伤口处的出血。
8 有出血倾向者,如糖尿病晚期、严重贫血、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患者不要刮痧。
9 精神病患者禁用刮痧法,因为刮痧会刺激这类患者发病。
完整的刮痧步骤
刮痧前应首先准备好刮痧用具:刮痧板、刮痧介质。刮痧板的边缘应当光滑,边角圆钝,厚薄适中,选择合适的刮痧板,才能达到治疗的效果。刮痧介质一般选择刮痧油,不过在面部或身体比较柔嫩的地方刮痧时,应选用性质柔和及渗透性好的美容刮痧乳。
刮痧前应先休息10分钟左右,以消除紧张情绪和疲劳。放松身体,让肌肤松弛下来,适应一下周边的环境,以利于刮痧的进一步操作。
因为皮肤和刮痧用具常常会带有各种各样的致病菌,所以刮拭前应做好消毒工作。可以用医用棉蘸75%的酒精,在需要刮拭的部位和刮痧板上进行消毒。此外,刮痧板在用完后,同样应用酒精擦洗一遍,然后用纱布包起来置于塑料袋或皮套内存放。
选穴的正确与否是决定疗效好坏的关键因素,应根据治疗的方案,确定治疗的部位,选准穴位。
刮痧时的体位一般有坐位、侧卧、仰卧、俯卧几种姿势,体位选择时应以方便刮拭和让被刮拭者感觉舒适、自然为原则。
刮痧前应先暴露需刮拭部位,涂抹刮痧油或刮痧乳,再用刮痧板以不同的手法进行刮拭。一般以从上向下、由里向外的次序进行刮拭,不可逆向刮拭。刮痧时要用力均匀,不要时而过猛,时而过轻,要根据患者的反应来调节刮拭的轻、重、快、慢。一般每个部位刮拭3~5分钟,即20~30下,一次的刮拭时间应控制在20分钟以内,每次只治疗一种疾病。
刮拭结束后应将患者身上的刮痧介质清除干净,让患者迅速穿衣保暖,休息片刻,饮用适量温开水。一般在刮痧结束后3小时内,不能洗浴。在饮食上要忌生冷、油腻、酸辣及难以消化的食物。下次刮痧一般应在5~7天之后,如果同一个部位刮痧已满7天但痧未净,亦不可刮,切忌带痧刮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