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口语表达
一 口语表达的定义
口语表达是口语交际活动。什么叫“口语交际”?《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是这样表述的: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面对面的、你来我往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交际双方要不断地表达信息、理解信息,而且听者和说者的地位也随着交际的需要不断地变化。说者要根据听者的情绪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语气语调或语言材料;而听者呢,又得根据说者的表述及时作出相应的对答。此时,双方的信息通道是畅通的,双方的表达是相互促进的。口语交际是听话、说话的发展,是一种双向、甚至多向互动的言语活动。学生只有在动态的双向或多向的互动活动中,才能增强口语表达能力,才能学会分析、归纳、评价的思维方法,才能形成由语言、做人、生存等因素构成的口语交际能力。
其次,口语交际还是一种行为。英国学者奥斯汀把“说话”看作“做事”,把“话语”看作“行为”,也就是把“行为”(主要是“言外行为”)看作话语所包含的必不可少的意义部分。事实上,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时时离不开这种意义的传达。当两人久别重逢说“你好”时,不也同时在向对方互致“祝贺”之意吗?也就是说人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不单单是构词造句,提供某种信息,同时还利用语句的信息来完成各种行为。因此,口语交际本身是一种行为,一种言语行为。口语交际的基本特征是交际的互动性与能力的综合性。
由于口语表达过程中要运用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概括、归纳等思维能力,听话、说话是口语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能够比较全面准确地概括口语表达定义的表述如下:
口语表达是指人们运用恰当、准确、规范的口头语言相互交流思想感情、传递信息的听说实践活动。
二 口语表达的特点
(一)方式灵活,表现力强
口语表达常通过语言的表音外壳,用语调、语气、语势、语速、重音、停顿以及拟声、迭音、儿化等多种口语修辞手段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口语本身既是传递承载信息的声音,也是传递说话人思想感情的工具。它不只是简单地念出词句,还要注意声调的高低、强弱,语气的缓急、长短,从而使有声语言充满一定的感情色彩。另外,口语表达是使用言语和非言语因素的一种复合行为;同时还可以借助体态语(面部表情、首语、手势语等)的帮助来传递信息,从而更具有表现力。
反过来讲,听人说话,既要听语音、辨词义、品情调,还要学会从对方的表情动作领会其精神实质。另外,我们还要知道,口语交际能力也不仅仅是“说”的能力。还必须历练人格修养,拓宽知识视野,才能真正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二)依附语境,句式独特
口语表达是在特定的情景中发生的一种交际现象,其所谈的话题、交际的对象、交际的场合都是特定的,并受情景的控制。同样的话题,不同的场合和对象,言语表达的方式就可能不一样。例如,简单的“叫人吃饭”,如果在正规礼仪情况下,诸如国宴之类的,我们可以说:“开宴了,请入席”;如果是在彼此都熟悉的非正式场合,则可以讲:“嗨,我们吃饭喽。”说话既看场合,又看听众,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交际效果,取得和谐的人际关系。
口语可以边说边想,断断续续。口语中省略、变序、隐含、脱落等语言现象很普遍,但是由于依附语境,人们能心领神会。
(三)双向互动,反馈及时
口语表达包含说和听在内的整个言语行为和过程。强调信息的往来交互,因此,参与交际的人,不仅要认真倾听,还要适时接话,谈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在双向互动中实现信息的沟通和交流。因此,口语表达过程是动态的人与人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相对书面语表达而言,口语表达者可以根据对话者的反馈作调整。
人们接受口语信息的处理时间十分短暂,要边听边处理。由于大脑短期记忆缓冲区的容量有限,所以处理必须及时,使缓冲区腾出空间处理后面的信息。而当说者由于某种原因隐略或择词用语不当时,听者通常情况下不与计较。说者发觉自己用语不当,在大多数语境中是允许及时改口的。
三 口语表达的过程
我们进行口头表达的过程是一个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复杂的心理和生理活动的过程。这个表达过程是人们将自己的内部言语(无声语言、思维)借助于词语,按一定句式快速转换为外部言语(有声语言)的过程。人们在运用口语表达某个意思的时候,从内部语言(思维)的角度来说是集中于要表达的内容之上,集中于某些关键的概念,比如要表达“我明天早晨要到北京去办一件急事”这个内容时,可能是集中于“明天早晨,北京。”而在说的时候,则立即选择一个语词句式把这个意思串联起来:“我明天早晨要到北京去办一件急事”“明天早晨我要到北京去办一件事,很急的事”之类,思维的内容靠在嘴边的词语迅速表达出来,嘴上说着的是已经想到的,而心里想着的却是嘴上将要打算说的内容。我们就是这样边想边说,边说边想,不断地把自己的意思完整地表达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思维(内部言语)→快速选词造句→口头语言(外部语言),几乎是闪电般的快捷,如果中途任何一环出现了障碍,都会影响说话的效率。例如:思维不清,内部言词混乱,那么说出来的话必定是含糊其辞,乱七八糟,让人听了不知所云;如果词汇贫乏,选词造句不过关,那就会因想词儿而停顿,或者是“哑巴吃饺子”心里有数说不出;如果是语音运用方面差,那就会吐字不清,缺乏抑扬,语调、语速失当,影响表达。只有思维清楚,有足够的词汇、句式,有运用语音的技巧,这个表达过程才会通畅,才能顺利实现由内部语言到外部语言的快速转换。
总之,口语表达过程的中心环节是思维,词语、句式的选择与组织,语音运用的技巧。从口头表达能力训练角度而言,这三方面都需要我们特别重视。
四 口语表达的训练原则
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不能停留在理论水平的层面,必须辅以大量的实际训练,在这一点上如同学习游泳。理论水平再高如果不下水实践,永远也学不会游泳。因此应当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科学、系统、严格的训练。鲁景超在《广播电视即兴口语表达》中介绍了以下训练原则:
(一)循序渐进、分进合击
口语表达能力虽然是一种综合性的技能,但在训练时就不宜过分强调其综合性的一面,而应对其内在的机理做一番剖析。训练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将口语表达基本技能因素分解为多元形式,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的梯次进行分格定向训练。
第二步:将基本技能因素有选择地组合成基本表达方式,进行初步的、各有侧重的综合训练。
第三步:在分解-综合-分解-综合循环深化的训练中,渗透节目主持人口语表达的技能因素,进行分类训练。
(二)听说兼顾,加强实践
“听”是说的基础,必须贯彻练说为主,兼顾练“听”的原则。同时,口语能力训练不可以纸上谈兵,下功夫吃透理论,掌握要领是很必要的,但是更要学以致用,苦练不辍。
(三)自练为主,全面渗透
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具有随机性和渗透性的特点,适时适地地在学习、工作、生活中主动自练,抓住一切机会或辅以一定的组织形式互练、合练,用心专一,持之以恒,进步就会很快。
(四)定期检测,目标调控
在口语表达能力训练的过程中,应注意运用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的教育策略,坚持目标训练。所谓“目标”,是指在教育或训练的结束阶段所表现的行为水准,它指出了训练的方向并贯穿训练的始终。检测作为一种评估,一种衡定,要一丝不苟,毫不含糊。有人说,“口才是‘逼’出来的”,这很有道理,检测就是一种“逼”,迎着“逼”上,才会不断提高。同时,检测也是一种反馈。到期不能达标,则应对训练目标和进度做适当调整,限期攻下难点,弥补薄弱环节。这样,在指向性十分明确的训练过程中,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口语表达能力才会日臻完善。
总而言之,口语表达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包括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在学习了各种技能的基本知识后,学习者需要大量自觉的训练,在持之以恒的学习中取得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