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山坡上的中国:中国趋势中国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投资拉动并非万能

没有投入当然难有产出,但经济增长从来不只靠投入一个方面。尤其我们要看到,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自己的消费需求。

第一,不应只重生产而轻消费。

从一定意义上讲,的确是中国在生产,西方在消费;中国人在积累,西方人在花钱;中国人埋头干活,西方人潇洒生活。

但是,人家还不领我们的情,说世界经济失衡、世界金融危机主要原因是中国内需少、出口多。当然,各打五十大板也许更为合理:中国人要少存钱,多消费,而西方人要少消费,多积累。因此,中国要通过增加消费来减少出口,也要通过消费来减少投资(积累)。

一个国家拉动经济增长除了国际市场的外需外,就是由投资内需和消费内需而形成的国内市场“内需”。但长期以来,就内需而言,我国走的是主要倚重投资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路子。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这当然是一个普世真理。因为,经济持续发展毫无疑问需要有一个合理的投资量。在工业化早中期和赶超型的后发国家,在一定时期的高投入也是必要的。

第二,高投资推动经济结构失衡。

然而,我国长期的高投资率推动经济较快发展的同时,也日益推动着经济结构的逐步失衡。

长期以来,中国创造了世界投资率的“奇迹”。比如,1978—2005年,全球年均投资率为22.1%。历史上人均GDP 1000—2000美元国家的投资率平均为20%—35%,而我国投资率,“六五”期间为34.5%,“七五”期间为36.7%,“八五”期间为40.3%,“九五”期间为37.6%,“十五”期间达到41.2%,高出世界平均水平一倍,也高出同等发展中国家约10个百分点。

相反,消费率却持续下降。消费率从1981年的67.5%下降至2005年的52.1%,大大低于同期世界平均70%—80%的水平。从消费需求内部结构来说,居民消费率的下降速度更快:从1990年的48.8%下降至2008年的35.3%。

由此看来,我国需求结构失衡的基本表现在于内外需求结构的失衡,然而,我国的投资需求又往往是与外需联系在一起的。所以,需求结构优化的重点在于扩大消费需求;而调整、扩大消费需求的关键,又在于扩大居民的消费。

第三,高投入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大魔力”。

美国金融危机后,中国政府迅速采取了一揽子刺激经济的政策,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正确的政策。在这些政策中,我们既有大力刺激投资的政策,也有刺激消费、改善民生、改善生态环境的政策,同时还有尽可能保出口的刺激政策。但是,实事求是地说,刺激政策的基调是投资,政策运行的结果更是投资拉动。事实也是如此。在2009年前三季度GDP增长7.7%中,有7.3个百分点是靠投资拉动的。有统计分析,2000—2009年十年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约为10%,其中50%来自于投资拉动。2009年全年GDP增长8.7%,其中8个百分点是投资拉动的。

迄今为止,没有高强度投资的持续扩张,中国经济不可能实现较快发展,以至于到了今天,中国经济倘若离开了高强度投入就难以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高投资简直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石、灵魂、魔力。

2011年我国资本形成率高达48.3%,继续提高投资率不合理也不现实。从消费看,近年来我国消费率持续下降,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我国消费率从2000年的62.3%下降到2011年的49.1%(其中居民消费率由46.4%下降到35.4%),远低于世界平均70%以上的水平。

然而,我们不能不看到,以“投资扩张型”为主导的增长方式日趋导致国内经济结构失衡,使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了许多难以持续的特点和弊端。如果中国经济继续沿着过多依赖外贸出口和固定投资的增长方式走下去的话,那么将不得不面临能源短缺、环境恶化、产量过剩、银行高额不良贷款、政府严重赤字负债、居民收入和消费需求受限等等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