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集·可持续发展论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环境伦理观

人类社会越进步,道德关怀的范畴越宽泛。环境伦理是人类进步的产物,是人类将对自身的道德关怀扩展到大自然的产物。摆正自己的位置,承认自然的价值,树立人与自然平等的环境伦理观念,是可持续发展对人的素质的要求。

1.环境伦理的内涵

伦理是处于道德最底线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于性、爱以及普遍自然法则的行为规范。在社会博弈中,伦理是约定俗成的“非正规约束”。1997年9月,由24位前国家或政府首脑组成的国际行动委员会发布了一份人类责任环球宣言,呼吁建立新的基于共同价值的伦理学:“因为全球相互依赖,要求我们必须彼此和谐生活。人类需要规则和限制。伦理学是使集体生活成为可能的最低标准。没有伦理学及其带来的自我约束,人类将回到适者生存。世界现在需要可以在上面立足的伦理基础[9]。”这个伦理基础就是环境伦理。

环境伦理又称生态伦理或地球伦理,是关于人与自然道德关系的看法和行为规范。环境伦理是可持续发展要求建立的一种全新的社会伦理,它的“新”主要体现在将道德关怀的范畴从人延伸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认为人类是大自然的道德代理人,承认我们不仅对其他人,而且也对自然有责任;承认大自然具有内在的存在价值,承认一切形式的生命有独立于它们与人类价值和利益关系的自身的价值;关注自然权利和对环境的公正,将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视为人类的道义上的责任;保持人类主要需要和需求所需的资源与自然的生命支持循环圈和生命支持系统之间的动态平衡。

1997年颁布的《地球宪章》是环境伦理精神的体现,它提出的18条原则中有相当部分是环境伦理的内涵。如:

——尊重地球和一切生命。

——维护地球,保护和恢复这个行星的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完整性和美丽。

——可持续地生活,提倡和采取那种尊重和确保人权以及地球再生能力的消费、生产和再生产方式。

——以慈悲心对待一切生物并且保护它们免受残忍和疯狂的摧毁。

——不要对他人的环境做你不愿对自己环境做的事情。

2.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它以“非正规约束”的形式与环境法规的“正规约束”一道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具有以下特点。

(1)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目的。它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而这种协调是人的道德责任,它要求人类担负起自然保护者和道德代理人的责任,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规范。

(2)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以人与自然的整体为中心。它既不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也不是“自然中心主义”的伦理;它把人类系统和自然系统看成是生命共同体,要求人类对其进行整体的观照;它承认自然生态的存在价值或内在价值,也承认人类的能动作用;它既给当代的和未来的人类以道德关怀,也给人类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支持系统以道德关怀,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生态中心主义”的伦理。

(3)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以环境公正为观照的核心。它认为环境公正是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关系协调的保障,环境公正包括国际环境公正、国内环境公正和代际环境公正。国际环境公正意味着各地区、各国家享有平等地使用自然资源的权利;国内环境公正是国内各区域在自然资源利用的权利的平等性,而不公正会加剧环境的恶化,造成生态危机,并最终殃及邻国和全球;代际环境公正就是要保证后代人具有与当代人一样平等的发展机会,使后代人拥有至少和当代人一样的资源基础和环境基础。

(4)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以人类思想变革为进化的重点。人类世界和物质世界、生物世界一样都在不断地进化过程中,人类必须认识到他们所面临的困境不是来自地球,而是来自人类自身,因此在解决这些问题时,需要重新设计的不是我们周围的世界,而是我们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这是因为,“思想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一种重要的催化剂,它们不仅是技术创新的源泉,更是社会进步的源泉”[10]。因此,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对可持续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道德代理观”的建立,有利于人类自觉尊重、维持、保护大自然,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第二,“环境公正观”的建立,有利于限制对自然资源的滥用,实现自然资源的代内和代际公平;第三,“环境有限观”的建立,有利于人类将社会活动控制在环境承载力内,维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第四,“环境价值观”的建立,有利于树立正确的环境意识,建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社会。


[1] 本文节自龚胜生等编著《可持续发展基础》,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2] 程样国、黄平槐:《生态文明观念:引领人的发展新境界》,载《求是》2007年第12期。

[3] 杨国昕:《树立生态文明观,实现可持续发展》,载《求是》2007年第24期,第47页。

[4] [美]欧文·拉兹洛:《世界系统面临的分叉和对策》,李朝增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第107页。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3页。

[6] 梁琦:《论绿色消费与观念更新》,载《消费经济》1995年第4期,第9—16页。

[7]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UNEP),Clean production program.Paris:UNEP,1989.

[8] United Nations,“Agenda 21,”Rio de Janeiro:United Nations,1992.

[9] [美]欧文·拉兹洛:《布达佩斯俱乐部全球问题最新报告:第三个1000年》,王宏昌、王裕棣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83页。

[10] [美]欧文·拉兹洛:《内在的限度:对当今价值、文化和政治的异端的反思》,黄觉、闵家胤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