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冰穹A到可可西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章 正文(1)

非常高兴能跟北大学子分享自己在做记者时到达南极冰盖最高点和可可西里无人区的两段经历,世界“两极”无人区的穿越都是在我20多岁充满激情时完成的。值得庆幸的是,多次死里逃生之后今天还能站在北大讲堂和大家交流自己的体验。我今天讲座的题目是“从冰穹A到可可西里”。“冰穹A”是英语“dome A”的直译,“dome”这个词是“穹顶”,dome A也就是南极冰盖的最高点。2004年底到2005年初,我们作为中国第21次南极科考队的“特种部队”代表人类首次到达“冰穹A”。我先讲在南极的探险经历,之后再介绍2005年三次进入可可西里无人区的经历。

南极洲面积1400万平方公里,大致的形状像一个巨型的逗号。它是地球上唯一没有明确归属和尚未被开发利用的国际区域。在南极地区开展科学研究,一方面对加深认识地球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也是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战略需要,是维护国家权益的国家行为。1984年,中国在南极这个”大逗号”的末端边缘位置设立了第一个科考站”长城站”,长城站虽然位于南极大陆,但是它在南纬66度以北,它还不在南极圈以内。此后,中国又在东南极方向建立了第二个科考站“中山站”。

在南极有四个非常关键的点,它们是冰点、南磁点、极点和南极冰盖最高点。首先是“极点”,美国在那里设立了“阿蒙森-斯科特站”;“冰点”位于东南极高原内陆腹地,顾名思义它的温度非常低,在那里测得过地球上有记录以来的最低温度,温度在零下89度多,俄罗斯在那里设立了“东方站”;还有磁点,法国所设立的迪维尔站;最后一个点就是最高点,即dome A。这里需要介绍的是,南极是无主权大陆,历史上许多国家在南极大陆进行科考后就宣布在此拥有主权,但此后《南极条约》的签订就冻结了各个国家对南极的主权要求,并规定南极只用于和平和科学目的。虽然《南极条约》冻结了各国对南极洲的领土要求和领土要求权,但南极的所有权问题并未得到真正的解决。鉴于条约的约束,目前各国都在开展科学考察的同时,为争得其在南极洲的领土所有权和资源开发、使用权进行着不懈的努力。这就意味着哪个国家率先在南极某个地方进行科研,那么这个国家就对该地的科学探索拥有较大的发言权,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南极科考不仅有科研上的意义,还有政治上的意义。刚才说到四个关键点此前分别被三个国家设立了科考站。从地理位置和科学意义上具有突出优势的地点仅剩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A,它是开展一系列科学研究的理想地点。冰穹A是一直以来没有人到达过的,在座的各位可能就有疑问了,在人类对南极的上百年科考历史中,是什么原因阻挡了我们的脚步到达dome A呢?这就需要将被称作“人类不接近之极”的南极冰盖最高点dome A的特点给大家介绍一下。

首先它是非常高的。我们在科考之前用卫星遥感估算过它的高度,它的绝对高度在4000米以上,高海拔决定了该地空气中含氧量非常低。不仅如此,大家知道南极内陆是被上千米冰盖覆盖的,上面没有任何植被,这样就不可能有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所以那里的空气含氧量就更低了。再加上南极是高纬度地区,平流层和对流层都相对较低,高度在4000米以上的最高点含氧量相当于中低纬度地区的海拔高度再加上1000米的水平,也就是大致相当于现在我们所处北京海拔空气中的含氧量的60%以下。

第二点是它极度寒冷。刚才我说过在俄罗斯的冰点测得地球上有史以来的最低温度,可是我们达到dome A后测它的雪温,它的温度其实比冰点还要低,南极冰盖最高点有可能是地球上温度最低的地方,只不过由于现在全球气候在变暖,所以说最低的温度由于这个大环境我们无法测得,但是它的同期温度实际上是比冰点还要低的。我们去dome A的时候是南极的夏天,那时的温度是零下50度,冬天那里的温度超过零下80多度。

第三点就是南极内陆非常干燥。大家可能觉得奇怪,干燥跟南极这样一个冰雪覆盖、充满了固态水的地方是不相干的,印象中只有像撒哈拉沙漠这种地方才是非常干燥的。实际上,南极的冰盖内陆由于降水量非常小,它的干燥程度跟撒哈拉沙漠差不多。降水少产生了一种非常特别的地貌,冰面上出现了结晶状况,冰晶直立在冰面上,像长了小草一样,非常漂亮。当然在那里时间待长了,我们早上起来就会觉得鼻腔充血,嘴唇和身上的皮肤常常干裂,甚至科考后期出现了便血症状。

第四点是在向最高点挺进过程中,我们要经历非常多的冰裂隙,冰裂隙就是冰川在缓慢移动过程中由于运动速度差和基岩阻力不同造成的。冰裂隙的宽度有大有小,可能是半米或者是数米,但是一些冰裂隙上面有积雪覆盖,所以就如同陷阱一般。在冰裂隙密集区里,我们很难判断下一步走上的可能是冰裂隙还是坚实的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