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奖电影手册](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36/24284036/b_24284036.jpg)
当代电影史上的重要流派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5519C6/13182983705686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16_0001.jpg?sign=1739491868-Q6wkLQd6Hke81rqSKLj3p12mf1KLC7lX-0-1064ded319b3dd44f4db9623866164c9)
《偷自行车的人》剧照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5519C6/13182983705686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16_0002.jpg?sign=1739491868-7WV8bjNHZJdOyQo2Mq3FvxMByfFqXJfs-0-5b141f1469269706489f1cd391a0a5a5)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剧照
20世纪40年代中期,意大利电影从长达20年法西斯统治的桎梏下解脱出来,在战后的碎砖瓦砾中产生了新现实主义运动。作为抵抗运动的产物,新现实主义不顾忌传统,富有创造性和探索精神,响应着当时社会百废待兴的历史格局。
新现实主义电影Neorealism
产生于二次大战前后的意大利。标志性口号为:将摄影机扛到街上去!这一流派可分为三个时期:1942年至1945年为准备时期;1945年至1950年为全盛时期;1950年至1956年为分化时期或终结时期。它们共同的特点在于:以纪实手法表现现实生活和斗争,在内容和题材上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反对虚构的情节和人为的戏剧纠葛,主张进行实地观察,表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命运,从而展示社会生活的风貌;拒绝传统的表演规范,反对明星制;基本上采用外景拍摄。
“新现实主义”这一说法由著名导演鲁奇诺·维斯康蒂于1942年最早提出。他的《沉沦》一片被认为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先声”。1945年,罗伯托·罗西里尼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的问世,成为新现实主义的宣言书。此后,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代表作品有罗西里尼的《游击队》(1946),维多里奥·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1948)、《温培尔托·德》(1951),德·桑蒂斯的《艰辛的米》(1949)、《罗马十一点》(1951)等。这些影片犹如一面多棱镜,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意大利社会。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5519C6/13182983705686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16_0003.jpg?sign=1739491868-LuCwwW3Ex6FyvvvNiC1JPo6s777tpcsm-0-1ee23ea9af4360e5eaf5e5717e594be1)
费德里科·费里尼1961年在罗马电影城拍摄《三艳嬉春》(又名《薄伽丘70》)。费里尼最初以编剧身份出现在新现实主义电影阵营中,并执导过《道路》这一新现实主义代表作。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费里尼开始转向“用电影手法叙述与我思想合拍的一切事物”,由一部《甜蜜的生活》(1959年)开始,蜕变为意大利和欧洲现代主义电影的一代宗师。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5519C6/13182983705686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17_0001.jpg?sign=1739491868-bPo1hSom3Or9DaweACpQu09ldFjryYu3-0-cb35c909099765e021c5c8d47c3332c6)
《艰辛的米》拍摄现场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5519C6/13182983705686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17_0002.jpg?sign=1739491868-iZZ6BjJxVFtAcD5zhl8USLT5AtEEP36j-0-3d8b24d9c221cafbf8b1eeea9db69a5c)
《偷自行车的人》片场:挥舞右拳的维多里奥·德·西卡(前右)与剧作家西柴烈·柴伐梯尼(左)
“新现实主义”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高潮过后,很快成为一种影响深远的历史,现代电影史中很多新兴的电影风格和流派,都可以从“新现实主义”运动中找到根源。如在20世纪下半叶风光一时的政治电影、宗教电影、民族电影、粉红现实主义电影等,都可以找到来自“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影响,各种现代派甚至后现代电影风格也从中得以诞生。
“新现实主义”的主笔
新闻记者、剧作家西柴烈·柴伐梯尼(Cesare Zavattini)作为新现实主义的倡导者和理论家参与了该流派几乎所有重要作品的创作,如《孩子们注视我们》、《擦鞋童》、《偷自行车的人》、《米兰的奇迹》、《温培尔托·迪》、《罗马十一时》和《小美人》等。他与勃拉塞蒂在1942年合作的早期作品《云中四步曲》里表现了墨索里尼政权摇摇欲坠的时代气氛,到1995年却被基努·里维斯演绎成大受欢迎的爱情轻喜剧《云中漫步》。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5519C6/13182983705686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17_0003.jpg?sign=1739491868-iurNwZVbn5tp4EnGmczRakSWEvBDCzm2-0-7915efbeea5bc4f6bf13416893c8aaf3)
《云中四步曲》剧照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5519C6/13182983705686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17_0004.jpg?sign=1739491868-gVxkuIv9QPS73LAqHUznP8ylY7k9sdDu-0-8c23183f237491e61ea37bfc1aeb904f)
《云中漫步》剧照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5519C6/13182983705686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17_0005.jpg?sign=1739491868-CfuOFxVG5TriWid61zdxdayzp5mtpsjx-0-3b7dad44df0b6dd02b7c5689aecd9664)
褒曼与罗西里尼
罗西里尼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令一代影后褒曼为之倾倒。1949年,事业如日中天的褒曼抛夫离子,只身来到了意大利,投入了罗西里尼的怀抱。她因此受到来自各界最强烈的攻击,在世人心中的美好形象不复存在。二人合作拍片也不成功,而且还大受抵制,有的甚至未能公映。他们在共同生活八年后即告离异,留下一个儿子和一对孪生女儿。图为1956年的罗伯托·罗西里尼、英格丽·褒曼及其儿子和双胞胎女儿:两夫妇的神情带着鲜明的对比。次年二人就宣布离婚。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5519C6/13182983705686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18_0001.jpg?sign=1739491868-D6xSqU5Zy0BZEZ5LJuIMbyAe7EdqPdSY-0-d782b8cdc0ee876f54613b44e1f7ed7a)
安德烈·巴赞被“新浪潮”电影人推崇为他们的精神之父。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5519C6/13182983705686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18_0002.jpg?sign=1739491868-m20ROsDpvv8pVOjhUT70diEZBPJGEuES-0-d0391c5136fa2734f0369574bb9705be)
让-保罗·贝尔蒙多与简·西宝在戈达尔的第一部长片《筋疲力尽》(1959)里。该片是戈达尔“破坏美学”的扛鼎之作。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5519C6/13182983705686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18_0003.jpg?sign=1739491868-w4a7yHfWk6beaSQSr0nRVonIf2jhVaaW-0-e9d727f237531407cdef1e42430f0d72)
发生在1968年5月的法国“五月风暴”将巴黎街头变成了青年学生与政府冲突的“战场”。
世纪的痛苦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长期制度僵化的社会造成了青年一代的幻想破灭。整整一代西方青年视政治为“滑稽的把戏”。在美国有“垮掉的一代”,在英国出现了“愤怒的青年”,而在法国则被称作“世纪的痛苦”或“新浪潮”;因此,在新浪潮电影中,从主题到情节,从风格到表现手法都带着这个时代的鲜明印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