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建设与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张冕[1]
当今世界,开放和竞争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得企业在不同程度和形式上面临着国际竞争。企业要在国际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具备竞争优势,而核心竞争力正是形成和维系竞争优势的战略基础。而国内外优秀企业的实践则证明,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企业文化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和提升有重要的作用,美国《财富》杂志的评论文章就曾指出:“世界500强胜出其他公司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公司善于给他们的企业文化注入活力,这些一流公司的企业文化同普通公司的企业文化有着显著的不同。”由此可见,一方面,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另一方面,企业文化促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机制值得学界和业界进一步探寻。
一 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企业文化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被提出开始,就是两个既独立又交叉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企业文化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但它既不等同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不是完全被包含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中,它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维持、提升和更新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当今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企业文化的成功与否与企业的形象、对外竞争力有很大的相关度,企业文化得分较高者,其股票价格年均增长率和资本年均回报率也较高,由此可见,上述公司知名度高的重要原因在于其雄厚的企业文化实力。企业的知名度是企业在公众中的形象,良好的知名度是企业巨大的无形资产,能为企业吸引更多的投资、优秀的人才和更多的客户,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实力与地位的体现。
美国著名企业战略家格兰特(1998)也提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由所拥有资源的独特性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一个企业能够基业长青的关键因素。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是一个持续动态优化的过程,是把企业的各种竞争力要素进行比较选择和整合提炼的结果。任何企业,产品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的最直接体现,而产品竞争力是由技术竞争力决定的,技术竞争力又受制于制度。但制度无非是物化了的理念的存在形式,没有正确的理念就没有科学的制度,因此理念高于制度。拥有正确的、不断创新的理念,才具有最强的竞争力。先进的企业在于导入先进的理念。
现代企业的竞争,已从产品平台的表层竞争转向深层次的理念平台的竞争,文化竞争成为经济竞争的最高层次。创造一种凝心聚力的核心价值观,并始终不移地信奉,坚定执着地实践,是一个企业打造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法则。
根据相关研究,理论界一致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素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市场营销能力、战略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生产制造能力、人力资源、企业文化七个方面,同时,行业环境与企业规模会影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由此可以发现,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企业文化的影响,除了以上定义的企业文化、行业环境等企业自身的历史状况外,其他各项核心竞争力因素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企业文化的烙印,其能力的培养提升途径、发挥的程度、运作方式等无不深受企业文化的影响。例如,人力资源的招聘、培训和提升政策直接受到企业文化的影响。现在的企业越来越重视员工的性格特质与自身企业文化的契合性,一些大企业在人员招聘的过程中甚至会对应聘人员进行性格测试,以判断该应聘人员是否适合进入本企业;而一旦进入企业后,企业文化直接影响员工培训的方式、强度以及员工在企业内部的职业发展方向,从而影响员工忠诚度,影响管理团队的工作方式和管理风格。创新能力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技术方式体现出来的,但是一个企业是否具有创新文化,具有何种创新文化对于企业的创新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一个企业如果具有压抑创新的企业文化,那么无论其在技术、人力上投入多少资源,其创新成果都不会尽如人意;反之,如果一个企业具有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那么在相同的技术、人力投资下,其创新能力将会大大超过同业,这已经被国内外诸多优秀公司的案例所证明。企业的其他能力也都类似地受到企业文化的影响。而行业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企业文化的形成、维持、演进和变更。企业自身的历史状况更是本文所定义的企业文化的一种体现,它直接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构成因素。
虽然企业文化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维护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发展具有路径依赖性,因此企业文化也可能会导致企业出现核心竞争力刚性的问题。所谓核心竞争力刚性,是指在新的环境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依原有的方向被进一步强化,却不再有面对新环境、解决新矛盾的优势。企业文化形成于企业发展中问题的解决过程,实际上代表企业成员的认知习惯。随着环境的变化,如果仍然遵循过去的认知习惯,很难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具体到工作中,企业员工一旦熟悉了某种技术或工作方法,即便是创新,也会习惯于在原有技术或工作方法附近寻找答案,而不会去寻找截然不同的突破路径。这时的企业文化,表面上看是在强化原有的核心竞争力,但核心竞争力却没有被赋予新的内涵,即被刚性化。这样,企业就不再具有竞争力。因此,任何一种观念若被强调过头,其结果就可能是负面的。过于强势的企业文化实际上是在否定个性的发展,导致管理气氛压抑,员工思想僵化,组织缺少必要的活力。对那些过去比较成功的企业,还会导致员工过于自负,迷信于公司原有的战略,拒绝接受新的观念,忽视新的问题,这样势必限制企业发展。即便是追求创新的企业,当创新被过于强调时,很可能演变成为创新而创新,创新更多时候变成了追求无用技术。这时,企业原来的核心竞争力甚至变成了企业的弱点。
因此,基于企业文化的核心竞争力将比基于其他要素的核心竞争力更具有用户价值性、延展性、独特性,同时企业文化涉及企业的所有层面和所有部门人员,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维持、演进和变更更具有全局性的影响。从而基于企业文化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将更能够反映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整体面貌,更有助于我们把握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实质。
二 企业文化形成企业竞争力的机制
由于企业文化具有全局性的特点,其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机制必然也是综合性的。因此,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参照企业竞争力的相关理论,可以构建一个企业文化通过企业文化力、企业学习力最终对企业核心竞争力产生作用的机制,如图1所示。
图1 企业文化形成企业竞争力的机制框架
(一)企业文化塑造企业文化力
企业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共同组成了企业文化,它们蕴涵着巨大的能量,形成了精神力、制度力、行为力和形象力,共同构成企业文化力。
1.企业的精神力
企业核心理念是企业全体员工所共有的、对企业的长期生存与稳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思想,是企业在漫长的经营岁月里积淀下来的思想的精华,它深深融入企业的潜意识中,并成为企业共同的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伦理等精神文化。企业总体目标和发展方向离不开核心理念的导向。企业核心理念是企业战略的前提和保证,贯穿于战略规划执行的始终。企业核心理念投射到员工身上,形成员工的价值理念,这种价值理念影响着每一个员工的行为,并内在地影响着生产经营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和方面。
精神力是文化力最根本的源泉。在社会生活中,道德、伦理、宗教等意识形态的力量无时不在制约着人们。在企业,优秀的核心理念能激发全体员工的责任感、荣誉感、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由表及里地约束、引导和激励全体员工的行为乃至整个企业的行为。优秀的核心理念就像一个能量场,其能量渗透到企业的目标、战略、策略、日常管理及一切活动中,反映到每个部门、每个职工、每个产品上,甚至辐射到企业的外部环境,包括顾客和竞争对手,在社会文化浪潮中树立起一面旗帜,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2.企业的制度力
核心制度是企业所独有的极具效力的一系列管理机制和经营手法,是企业制度文化的精髓;是企业在核心理念指导下,在长期的经营管理实践中经过摸爬滚打逐步总结发展而成的;其实质是核心理念在企业具体环境条件和发展阶段中的执行。每一个成功企业,都有其独特的核心制度。企业拥有自己的核心制度,就能够自如地经营,从容地面对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很多关键问题。
制度的力量不容置疑,它是一个企业得以区别于另一个企业而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依据。核心制度有两大特性:独占性和时效性。核心制度具有独占性,有些是因为受到专利权保护,有些是因为企业严格保密,还有一些则因其特殊性,即使被其他企业知晓,但限于所处的外部环境、发展阶段不同,或是自身资金、设备、技术、人员素质等条件的不同,尤其是在思想信念上的差距,使得其他企业暂时或根本无法加以仿效,即使勉强加以仿效,也达不到同样的效果,甚至如邯郸学步,适得其反。核心制度的时效性体现在三个方面:随着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或因为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技术的更新、战略的调整等,企业的核心制度也将发生变化,甚至失效;企业通过学习、创新,可以不断修正和完善原有的核心制度,或形成新的核心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的某些核心制度最终将失去独占性,成为行业内一般性制度。
虽然优秀的思想是相通的,但由于每个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发展阶段、企业战略、经营项目、产品特点等不同,相同的思想在不同企业就会表现为不同的制度形式。企业要在经营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改进、完善各种管理体制和方法,以形成自己的核心制度。这些年来,经过企业家和学者的相互交流、探讨、研究,许多知名企业的优秀文化已逐步揭开了面纱,从中可以发现很多有价值的管理机制和经营手法,涉及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
3.企业的行为力
按照行为科学的基本原理,人的任何行为都有一定的心理基础。一切外在因素对人行为的影响,都要通过人的心理发挥作用。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行为有两大动力系统:一是基于自我需要的动力系统(简称自我动力),是个体为获得一定的利益或机会满足纯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动力系统,在这一系统的作用下,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维护自我的利益与机会;二是基于超越自我的动力系统(简称超我动力),是个体为满足社会(有时表现为组织、企业等)需要、社会利益而产生的动力系统。在这一系统的作用下,人是以社会为中心的,行为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的价值、社会的理想,维护的也是社会的利益。
自我动力的运行机制主要是自我利益机制。在这种机制的作用下,员工通过工作行为得到某种利益从而满足自我需要则是员工工作行为的原始和主要目的,因此,由自我动力产生的利己性特征是员工个体工作行为的一个基本属性之一。超我动力的运行机制主要是对“社会价值与目标”的认同机制。当员工对所在企业的理念与价值观产生认同时,员工就会产生超我价值观,它以是否利他作为一切判断的标准,因而使人产生无私和利他的行为。如果用企业的行为文化统一员工的价值观、精神与理念,就能让员工用企业的价值观指导自己的行动,从而使员工发生对企业有利的行为,形成强大的企业行为力。
4.企业的形象力
形象是企业识别系统的综合。不同的企业,宗旨、口号、标志,厂房环境布置,员工面貌、服饰,设备规模、气势,服务营销态势,产品设计档次等不同,其形象也不同。优秀的企业都有其个性鲜明的形象,以其品牌为标识,称为品牌形象,它是对企业核心思想、核心策略和强势行动的物化,是企业物质文化的精髓,表明了企业独特而富于魅力的品质。
一个有着良好形象的企业,能够在竞争中赢得更好的生存条件和更大的发展空间。企业的形象力主要体现为企业对公众的亲和力、对顾客的号召力、对人才的吸引力和对员工的凝聚力。良好的企业形象,对内能够凝聚员工,增强企业的团结和战斗力;对外能够提升社会公众和顾客对企业的信心和满意度,为赢得目标市场奠定基础;同时还能够取得政府、银行和协作单位更大的信赖、支持和谅解,让它们愿意为企业雪中送炭或锦上添花。
综上所述,企业的精神力、制度力、行为力和形象力共同塑造了企业的文化力。要提升企业的文化力必须从这四个方面入手,找出企业较弱的某种力,通过平衡各种力的大小,保证企业文化力的稳定提升。
(二)企业文化力提升企业学习力
企业通过学习可以掌握关于企业内外部动态环境的知识,对于企业制定战略、提升企业绩效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企业学习最终是否能够提升企业绩效和维持市场竞争优势仍然需要进一步考查。
企业学习的研究表明,通过学习企业可以显著获得三项收益。首先,通过企业学习,企业可以较为充分地了解组织的内外部环境,提高组织的柔性,从而快速地调用和配置组织的内外部资源,满足顾客现实和潜在的需求。例如,通过企业学习,企业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开发新的产品、服务或经营方式以提高产品服务的顾客价值。其次,由于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是企业各种知识以特定方式组合作为输入形成的产出,这些大量知识和其特定的组合方式是企业长期学习的结果,具有路径依赖性和原因模糊性,竞争对手很难较快和全面复制。另外,由于企业知识中存在大量的隐性知识,这些知识难以表述和编码,具有黏性,因此很难转移和复制。最后,通过企业学习,企业可以较为充分地了解自身的能力和外部环境的机会,从而可以在其既有组织能力和资源的基础上,发掘市场机会,实现组织能力和资源的多种应用,使这些资源和能力具有衍生性。
总之,企业学习不仅具备提供出色的顾客价值和难以复制的特点,并且通过企业学习,企业可以在原有组织能力和资源的基础上发展新的业务。因此,企业学习是一个企业基于能力的竞争优势的重要资源。
如果把企业作为一部机器,那么无论是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还是操作人员都是机器的零部件,只有零部件运作正常,整台机器的运行才能正常。如果企业每一层面的员工都能接受企业的价值理念,以此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在自己的岗位上严格遵守,忠实履行,创造性地搞好工作,自觉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那么企业的行动力就能够得到提升。如果一个企业能够成功形成这种员工自主的管理模式,那将迸发出巨大的潜在能力和竞争优势。
反过来说,唯有高层次的企业文化力,才能凝聚员工的心,使他们有认同感,衍生强大的企业行动力。虽然说企业的制度越健全,职责越明确,越有利于企业发展,但任何一个企业均难以避免制度不健全和职责不明确的问题。只有发挥高层次企业文化力的凝聚、导向、激励、约束和互动作用,才能充分发挥行动力,使企业高效率运营,减少和克服部门的本位主义和扯皮现象。只有正确的思想才能引致高效的行动,只有高层次的企业文化才能产生高效率的企业内部互动,充分发挥组织的效力。只有每一个员工都行动起来,统一思想、统一步骤、团结一心、共同奋斗,企业才能以不竭的创新动力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
(三)企业学习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从根本上说,竞争优势是企业能比对手做得更好和对市场的反应速度更快带来的,竞争优势能够更迅速、更持久地提升企业的价值。与波特为代表的环境学派相对应的资源学派认为竞争优势源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但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只有稀缺的、难以模仿和不可替代的关键资源才能够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但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和日益明显的个性化消费趋势,企业很难仅仅依靠物质形态的关键资源满足众多用户(消费者)的不同偏好。此外,科技的迅速发展使物质形态的资源越来越容易被替代,因而通过物质形态的关键资源获得竞争优势变得越来越不可靠。
核心竞争力理论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企业所拥有的独特的积累性学识,核心竞争力作为一种稀缺的、难以模仿和不可替代的积累性学识是企业长期培育形成的。核心竞争力理论认为,与企业外部条件相比,企业内部条件对于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企业内部的能力、资源和知识积累是企业获得超额收益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
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企业获取“租金”的量由持有的核心竞争力状况决定,企业获取“租金”的长期性由企业拥有的核心竞争力和积累的新的核心竞争力的维持时间决定。企业以核心竞争力谋求竞争优势,以知识、技能的有效利用为中心提高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企业的价值增长。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期积累形成的知识体系,是提供企业在特定经营环境中独特的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基础的多方面技能、技术、资产和企业组织、制度、价值观念等的有机融合,是识别和提供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技术、组织、制度的协同创新是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核心竞争力是动态发展的,体现了自组织特点的系统化能力,其目的是使可控资源获得最大收益。
核心竞争力作为积累性的知识体系存在于企业组织这个载体中,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知识是那些隐性的、非格式化的、动态的知识。核心竞争力是逐步积累起来的,不是通过相应的要素市场买卖获得的。核心竞争力的特征是通过企业自身学习获得的,形成核心竞争力的知识积累从根本上说要通过组织学习实现,而组织学习的效率、成功与否又与特定的组织学习方式密切相关。
现实中组织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而且无论是内部学习(例如,“干中学”、研发活动)还是外部学习(例如,标杆学习、创建联合企业、实行战略联合、与领先顾客建立联系)均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一,学习曲线表明,“干中学”有利于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加强“干中学”,必然可以更好地发挥企业资源的效用。第二,企业的研发能力和其研发活动密切相关,活跃的研发活动必然有利于企业研发能力的提高,从而使得企业能够对市场的需求变化做出快速的反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第三,标杆学习有利于企业在与同行业领先企业比较时,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有利于企业在发挥优势的同时,改进工作,弱化劣势,实现企业绩效的提升。第四,创建联合企业、实行战略联合均属于企业重要的战略行为,通过这些战略投资,企业可以加强与相关支持企业(如上、下游企业)以及政府部门的联系,从而可以扩大企业的社会资本,提高企业的绩效。第五,通过与领先顾客建立联系,企业可以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及时捕捉顾客的需求变化,适时调整自己的研发战略,开发出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或服务以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
三 小结
综上所述,企业组织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企业增加社会资本、改进工作、提高生产效率和研发能力以不断生产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的过程。因此,企业组织学习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企业选择正确的组织学习方式有助于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现代企业都处于竞争环境中,都力争创造核心竞争优势。优秀的企业文化是竞争力优势的源泉。通过强大的企业行动力的发挥,可以使企业经营不断创新、使管理不断创新、使技术不断创新;同时在行动力的推动下使企业从员工到组织都能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追求新的知识。因此,唯有优秀的企业文化,才能促进企业的变革与发展,而企业在变革与发展中才能全方位凝聚竞争力优势,增强企业竞争实力。面对21世纪,企业应在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基础上更加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不断追求变革与发展,在崇高理念的指导下凝聚每一个员工,通过从企业文化力到企业行动力再到企业竞争力的发展延伸,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 张冕,湖北企业文化研究中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