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互联网+”背景下北京市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研究
指导老师:李江涛 樊继达
课题组成员:夏国恩 吴娅娟 杨芳胜 岳彦 张敏 金立军 王波
课题组组长:夏国恩 吴娅娟
2015年12月,工信部印发《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行动计划(2015—2018年)》,规划了2018年“互联网+”总体目标,明确了两化融合建设和标准体系重大行动等七大行动。对促进小微企业发展而言,一是建设服务体系。进一步开展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体系网络工程,实施各类资源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服务协同。促进电信企业和大型互联网企业建设共享服务的资源优化平台,使小微企业获得低成本、低门槛、以租代建高效服务。打造互联网金融服务小微企业的创新模式,形成新的融资渠道。二是促进互联网应用。鼓励电信运营商、信息技术服务商、大型互联网企业等实施专项计划向小微企业提供互联网应用的解决方案,鼓励小微企业打造业务新模式、扩宽销售渠道、完善各类服务。三是鼓励创新创业。形成一大批为小微企业服务的智慧型基地,为小微企业和创业者提供软硬件等网络服务。建立各类信息化培训中心、体验中心、教育中心等教育培训机构,广泛开展互联网应用人才教育培训、服务和产品体现和推广。
本课题围绕在互联网+背景下,政府如何对小微企业进行扶持、小微企业如何又快又好地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研究表明,小微企业发展已经成为当前乃至未来我国创新驱动和经济平稳发展的重要内容,“互联网+”政策和体系构建,将为小微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体制机制保障,将会使小微企业从传统的物理变化向新兴化学变化转变。近年来,北京市中关村积极探索实践,利用“互联网+”思维和理念,大力促进了小微企业的蓬勃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当然,发展中还存在一些服务、监督、激励等方面的问题与挑战,需要深入研究,积极调研,坚定不移地用科学理论来指导和推进“互联网+”小微企业的平稳较快发展。
一、导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本课题研究通过研究公共服务理论、企业生长理论、信息管理理论等理论在“互联网+”背景下,促进小微企业健康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北京市“互联网+”小微企业发展中的现状、机遇与挑战,促进“互联网+”小微企业发展的路径选择和基本模式,为北京市小微企业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可行性对策建议,为全国各地因地制宜推进“互联网+”小微企业发展提供可借鉴、能复制的实践经验和理论依据。
2.研究意义
(1)对于推动公共政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政府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以期通过机制体制创新,支持创新创业和产业升级、优化配置市场要素、兼顾效率与质量,努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过创新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当然非常复杂,对各类复杂社会活动的调节需要更新和更强大的资源配置思维和工具。开展本课题研究,开辟了落实和应用新公共政策理论,促进“互联网+”小微企业发展的新思路和新领域,对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以“互联网+”经济社会深度融合的思维和模式,加快促进小微企业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对于破解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等难题具有典型示范作用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第一驱动力,是国家之基、民族之魂。目前,互联网大力推动创新要素资源优化配置和集聚共享,产生了新供给、挖掘了新需求、进发了新活力,成为促进小微企业创新创业主要抓手。“互联网+”行动计划,根据小微企业在创新创业中所面临的瓶颈问题,对进一步加快发展小微企业创新创业战略进行了统筹,为实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重要保障。开展本课题研究,对于北京市更好地适应经济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对于其他各省市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互联网+”小微企业深度融合为途径,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可提供有价值的借鉴示范。
(3)对于利用“互联网+”思维,促进小微企业的创新改革发展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小微企业是这个社会的真正基础,在吸纳就业、扩大税收、社会稳定等方面具有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小微企业发展艰难,面临着融资难、创新能力不足、管理水平低下、产品单一等问题。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各行各业纷纷借道互联网走上转型之路,小微企业必须紧跟趋势利用互联网思维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本课题研究将“互联网+”思维嵌入到企业发展战略中,对于推动北京市乃至全国各地的小微企业发展内生动力,在“互联网+”战略、商业模式、内部管理等方面打造新的模式,形成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的新格局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参考价值。
(4)对于发展创新新公共政策理论、企业生长理论、案例研究方法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在“互联网+”背景下,小微企业的发展前景广阔、任重道远,既需要理论上宽广扎实的创新与突破,更需要实践和政策上深入细致的探寻与追求。研究“互联网+”小微企业问题,对于我国认识与应对世界共享经济给中国带来的新战略机遇期,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本课题的新公共政策和企业管理的理论研究,涉及到在创新驱动下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与评估、企业内生改革发展动力以及信息化新思维革新等一系列变化与发展,对于推动中国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提供了战略政策与理论支持,将具有重要的理论应用价值。
(二)研究背景与动态
1.研究背景
“互联网+”的基本概念是在2012年11月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议上首先提出来的。主要含义是根据多屏全网跨平台即一种用户场景的有效结合,形成企业按照这种思维方式,去探寻互联网的创新与应用。2013年,德国首先提出了工业4.0,推出了《高技术战略2020》,“第四次工业革命”成为其国家在未来5~10年的新战略。美国推出了《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和《网络空间国际战略》,英国推出了《信息经济战略2013》,2014年中国根据国际新形势和国内发展实际,推出了《中国制造2025》。面对新的竞争机遇和挑战,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活力在哪里?2015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为我国“互联网+”规划了未来发展战略和方向。“互联网+”出现在知识创新2.0的环境中,万物互联互通,社会发展必将走向知识时代、大数据时代、云化时代。
小微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从国家工商行政总局发布的信息来看,2013年底,全国登记注册的小微企业有5606.16万户,其比例占企业总数的94.15%,解决了近1/3的人就业,其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27.5%,对GDP的贡献近25%。
目前,小微企业的发展受到行业和学术界的关注,在国家的支持服务体系中,也对小微企业进行了重点扶持。从长远看,国家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和支持力度将会越来越大。从历史上看,国际上在20世纪50年代,就对小微企业有重要的支持扶持政策。而且,在财政支持方面也主要惠及中小微企业。从国际上看,政府主要在资源优化配置方面对小微企业进行必要的倾斜。但是,小微企业因规模不大、实力不强、市场地位不高等特点,使得其经营压力较大、成本较高、融资非常难等问题一至存在,而且在经济下行压力的形势下碰到的问题和困难更多。互联网创新应用为小微企业发展带来了更加广阔空间,其生存环境将会更有利于小微企业的发展。一方面,互联网行业本身就是创新创业的重要领域;另一方面,互联网为其他各领域的创新创业发展提供了软硬件的支撑。而且,互联网是三位一体的网络,它融合了通信、信息、服务,其中信息在其他两者中流动与结合。这为社会行业发展提供了更便捷高效的服务和更好的创新创业平台。宽带网络加速发展促进了工作效率的大力提高,也大力拓展了业务方位,为创新提供了新的条件和机会。移动技术的发展使得沟通更加容易、更加方便。当然,小微企业也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过程中获益。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来讲,信息、材料和能源是最重要的物质。互联网是信息传递与应用的平台,为材料与能源的有效利用提供了新的模式。当然,小微企业发展面临互联网提供的机遇时,也面临很多困难与挑战。
可以肯定地说,“互联网+”与小微企业发展深度融合将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内容,是一项具有现实价值和深远意义、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为此,我们组成了“互联网+”小微企业课题研究组,以北京市中关村为重点进行调研,先后深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实地参观了大学生创业基地,参观了海淀区中关村创业大街、朝阳区798文化创意产业园,对中关村海淀园管委会、北京中科汇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明博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和隆软件有限公司等进行了重点的调研。
2.研究动态
(1)“互联网+”的研究与发展
互联网在经济社会诸多领域的广泛应用,为其与行业的深度融合打下了坚实基础。互联网已经从以往的信息消费类领域逐步走向生产领域,从而进一步激活、释放和放大传统产业和服务业等领域的创新潜力。例如,基于物联网和云计算的智能制造和能源共享等正在改变工业生产模式,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等的大规模协同和价值共享等正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经济社会活动的重点从材料的使用转向数据的使用,互联网正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互联网+”的内涵是将互联网技术的最新成果与社会中各行业融合发展,进而推动技术应用、提高效率和重构组织生态,提升经济发展的动力,形成以互联网技术创新和应用发展的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态。“互联网+”客观上要求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平台,基于新的通信技术,结合互联网和包括其他传统行业在内的所有元素,推动移动互联网、云化、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实体行业等相结合,促进智能制造、互联网金融和电子商务等的健康快速发展,并创造新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因此,在“互联网+”环境下,需要把互联网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核心特征,持续强力推动跨行业融合,重塑产业结构,实现互联互通价值的最大化。
陈雪频(2014)认为互联网思维是一种对客户、营销、服务重新定位的思维,适合于各类行业企业。黄生民等(2015)认为,互联网思维由时间、空间、精神构成。并且通过电子商务、大数据、电子终端验证了互联网思维的内涵和本质。姜奇平(2014)分析了互联网思维中与经济、社会、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基本特征。
(2)小微企业发展的研究
我国《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将中小企业分类成中型、小型、微型,结合行业特点,主要的评判指标有资产额度、就业人数、收入与税收等。在就业人数方面,从事工业行业的企业不超过100人,其他企业不超过80人;在资产额度方面,从事工业行业的企业不高于3000万元,其他企业不高于1000万元;在税收方面,年纳税额度不超过30万元,如果符合这三个基本标准的话就被分类为小微企业。小微企业的规模虽然不大,但其作用不能忽视,不仅刺激了经济发展、增加了从业就业人数,也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等,为推动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制度创新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重要的作用不可替代。
①针对小微企业发展的金融服务研究。霍尔斯特·艾莉森(2004)利用产业园的人力资源,研究了对小微企业融资产生的巨大影响;邹燕、续文利(2003)年研究了小微企业的规模、资本、收益、风险等于融资难的关系;栾红(2012)认为小额贷款信用保险、保证保险和责任保险等创新金融模式能有效应对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潘功胜(2013)综述了小微企业的融资环境,提出了对现状的评估体系和相关政策建议。可以说,专家学者研究了小微企业融资难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对于促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具有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②小微企业自身发展与研究。索罗斯坦·贝克(2007)分析小微企业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在非正规经济的商业市场环境下的不同层面的评估指标体系;张志元(2010)分析小微企业的文化建设,并建议小微企业下一步要瞄准新兴战略产业、绿色生态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王辉、赵岚岚(2010)分析我国的市场环境,强调培养天使投资人和投资市场,认为这些领域的市场份额大,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③服务小微企业政策研究。林德尔·L·纳帕德罗(2008)研究了南非的小型商业支持和技术“孵化”,总结了南非发展小微企业进行技术和政策支持的经验;褚静涛(2012)认为政府应该进一步重视小微企业的发展,通过政策的扶持和服务,支持小微企业向绿色环保、创新研究、高新技术行业等发展。④互联网对企业的影响。互联网给市场和行业带来的机遇是有目共睹的,特别就企业而言赢得了新的发展机遇期。宝凯馨等(2014)提出,互联网思维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共享、协同理念,应利用企业用户、数据、粉丝、跨界思维创新营销模式,更加注重产品品牌传播、质量服务提升和品牌文化。冯雪飞等(2015)认为互联网思维通过优化整合资源、倡导共同参与,为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沈雁(2014)认为互联网思维以客户为中心,为我们重构了扁平化组织、建设了高效的机制和动态数据连接。徐洁等(2014)认为针对融资难问题,互联网为小微企业的融资服务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⑤小微企业发展战略研究。王俊峰等(2012)认为小微企业对于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型非常重要,提出一是要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体制机制;二是要结合我国的市场实际制订中长期的发展战略以保证小微企业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万舒晨(2015)考虑了小微企业当前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从政策宣传、招工、融资、创新等方面综合制订小微企业的发展战略。
综上所述,学术和行业专家学者们对互联网背景下企业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但由于在新形势、新技术和新思维下,小微企业的研究才刚刚起步,需要进一步在理论应用、案例分析、研究范式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
(3)生态学视角下企业成长规律
企业成长规律研究一直是管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亚当·斯密研究企业分工理论,马歇尔研究了企业成长规律理论,科斯研究交易费用理论,彭罗斯研究企业内生发展规律,钱德勒研究现代企业成长,纳尔逊、温特研究经济变迁过滤以及爱迪斯研究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企业的发展过程本质是动态的,有生命规律的。当更多的理论如耗散结构论、协同论和突变论、混沌理论等对生物世界的研究发展后,人们对企业的发展也赋予了生命的意义,企业成长的非线性化、复杂化,特别是其生命周期的特征凸显出来。
生态是要素之间的合作与竞争,相对于市场环境来说,具有非常相似之处,因此,从生态学的角度去分析企业的成长过程具有一定创新性。Moore(1996)分析了企业在一个完整的商业生态系统中的生存法则,提出综合考虑与外部环境的资源和要素互换,建立和其他竞争对手能形成共同进化和发展的新机制。ShigeMakino(2004)从宏观层面,从组织生态系统的角度,研究了政府扶持与企业成长之间的关系。顾力刚等(2007)根据生物成长规律分析了企业生态的演化规律,提出了构建企业生态网的重要性。潘峰等(2004)根据昆虫单体和群体生态系统,建立了中小企业成长的数学生态模型,并分析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生态性和阶段性。宋阳等(2005)分析了经济、社会、环境和企业组织构架是构建企业生态系统的关键因素,认为企业准确的找到生态位置、提高自身适应能力是保持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王宇露等(2006)通过将企业内部功能按照生命体重新定义,结合外部成长环境,构建了名为“生境”企业生态体系。张玉明等(2010)针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成长问题,建立企业内外系统反馈的成长模型。
需要把企业看成是一个具有可控性的有机生命体。实践证明,在特定的环境和形势下,某些关键要素会极大地影响企业成长。但其他因素的作用亦不容忽视,它们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使得企业成为了一个有序复杂的生态系统。小微企业成长规律同样是一个有机体。应当从仿生学视角把小微企业看作是具有生命体特征的生命体,通过研究小微企业的成长特点和影响因素,并寻找在企业内部和外部交换中小微企业成长的原因,建立结合企业与环境互动、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的企业成长生态系统,对于小微企业突破一般自然生命系统的发展规律,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
1.研究目标
(1)全面系统地综述总结国内外“互联网+”小微企业发展的理论研究成果及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深入北京市有关单位以及国内有关城市进行“互联网+”小微企业发展的调研,分析北京市特别是中关村“互联网+”小微企业发展的现状,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实地调查研究方法,从宏观、中观、微观等三个层面系统全面地梳理和综述北京市“互联网+”小微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为北京市“互联网+”小微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发展战略和对策建议
从问题和需求出发,以新公共政策理论、企业生长理论、信息管理理论等为基础,采用理论分析、实地调查、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相结合,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综合分析国内外“互联网+”小微企业发展的经验和规律,重点围绕北京市小微企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策略。
(3)进行理论应用创新、发展路径创新
研究探索建立“互联网+”小微企业的基本发展模式,创新应用仿生学视角下企业生长理论,丰富互联网背景下小微企业发展的理论体系,拓展新公共政策和企业生长理论的应用范围。
2.研究内容
(1)“互联网+”小微企业研究的综述分析
(2)北京市“互联网+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实践
①企业创新的内涵;
②“互联网+”的内涵;
③国外“互联网+”小微企业创新发展探索与实践;
④国内“互联网+”小微企业创新发展探索与实践;
⑤国内外“互联网+”小微企业创新发展实践的启示。
(3)北京市中关村海淀园“互联网+”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的总体情况与实践探索
①北京市中关村海淀园“互联网+”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的总体情况;
②北京市中关村海淀园“互联网+”小微企业创新发展基本做法与成功经验;
③北京市中关村海淀园“互联网+”小微企业创新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4)北京市中关村海淀园“互联网+”小微企业创新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5)北京市中关村海淀园“互联网+”小微企业创新发展对策建议。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1.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将综合运用新公共政策理论、企业生长理论、信息管理理论等,探讨在“互联网+”思维的模式下,小微企业与之融合创新的关系,为整个课题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其次,从当前的“互联网+”政策与规则、小微企业发展的模式和途径以及体制机制等要素入手,分析探索小微企业发展的制度瓶颈,并以北京市中关村等单位为例,探讨“互联网+”促进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的启示,提出健全政府服务的政策运行机制和评价体系,为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范例;最后,研究北京市“互联网+”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2.具体研究方法
(1)理论分析方法
综合运用新公共政策理论、企业生长理论、信息决策理论等分析“互联网+”与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的融合机制以及探讨“互联网+”思维的政策及其运行机制的构建。掌握有关国内外“互联网+”小微企业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等已有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使本课题研究站在理论与实践的最前沿,达到创新的目标。
(2)实地调查法
通过问卷、走访、座谈等形式,选择北京市高校、中关村、创业大街等处进行实地调研,取得课题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并根据资料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和评价,以增强课题研究的可靠性、针对性及适用性。
(3)比较分析法
通过比较国内外相关区域“互联网+”小微企业发展的规律特别是借鉴中关村海淀园的发展经验,为研究中国“互联网+”小微企业发展提供实践范例。
二、“互联网+”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实践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生力军,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最富激情的创客,在保持增长、促进就业、鼓励创新、繁荣市场及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需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当今互联网带来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大背景下,推动小微企业创新发展是加快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企业创新的内涵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认为,创新的含义指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将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进行优化组合”。他认为,创新与技术发明有不同侧重,创新指的是在新的经济组织中引入技术革新,由此产生新的经济模式和经济能力。换句话说,企业的创新之路是建立在各类要素优化组合基础上的新竞争力,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小微企业的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发展基础,也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发展前景。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战略创新
企业的创设、成长和壮大离不开社会环境,企业需要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模式与管理方法,构建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目标和道路。在互联网带来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的背景下,企业有什么样的发展战略,就决定着会有什么样的发展方向、道路和未来。企业战略创新,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政府层面对于企业发展的制度创新,涉及法律体系、行政改革、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市场环境、商事制度等等,体现的是国家意志;二是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是指企业发展的定位、目标等具体规划,体现的是企业家精神。在小微企业创设、成长过程中,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是指导和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2.技术层面创新
小微企业是推动技术创新的重要实施者和推动者,是最具创造基因的市场主体。技术创新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实现效益最大化。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源于其在实现自身发展及满足社会需求过程中的导向激励和收益预期。从内部因素来说,主要指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主观期望等,从外部因素来说,主要指相关政策导向、激励机制和市场变化等。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围绕客户需求导向,灵活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创新路径,促进生产、经营和管理,进而将科技实力转化为现实的产品、服务和市场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对小微企业而言有着重要而积极的意义。
3.市场模式创新
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离不开市场。从微观层面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随着新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以及新市场需求的激发、开拓和占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市场要素构成、相关机制的调整和商业模式的变化。小微企业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这恰恰吻合了市场创新的本质要求,即在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多样化、差别化方面发挥优势,依靠竞争优势创造新的市场标准和秩序。市场模式的创新要求企业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前提下,以客户多元化需求为导向,有效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实现企业运转环节的有机组合,促进产能的更新升级,提升管理效率和效益,从而更好地占领市场、满足市场,让企业充满竞争活力和生命力。
4.管理模式的创新
管理活动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全过程。企业发展内外部环境在时时发生变化,要引入新的管理思想和理念,指导企业管理层面的创新,通过企业重组、资源整合、流程再造等实现管理模式的更新升级,从而达到降低产品成本、提升管理效能的目的。企业管理创新既有内部管理体制的创新,也有日常运行等管理机制的创新,有着具体而丰富的内容。在互联网和新经济背景下,产品、技术和知识等更新速度远远超出想象,企业通过创新管理实现可持续的成长,是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必然趋势。
5.企业文化的创新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价值和信念体系,是企业员工秉持并反映出来的共同观念和行为方式,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灵魂所在,具有强烈的导向、指引、激励、约束等作用。企业文化创新是基于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经营理念、发展宗旨、企业精神、品牌形象、社会义务以及管理制度等要素,在价值层面的定位、理解和调适,正向的企业文化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动员力、感染力和亲和力,是打造企业品牌、提升企业软实力不可或缺的依托,是实现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保障和抓手。但凡大型有实力的企业,无不在成长阶段就注重企业文化的培育和创新。
(二)“互联网+”的内涵
2014年11月,李克强总理出席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时指出,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其中“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是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要主题,被称作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新引擎”,可见其重要作用。将“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新形势下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部署和举措,目的在于将互联网与传统经济深度融合,培育新业态和新的增长点,作为适应新常态、谋求新发展、塑造新优势、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新动力,从而加快促进我国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1.“互联网+”的定义
所谓“互联网+”,是指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成果在生产生活各领域的融合渗透,并以此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我国工信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8月,我国国内三家基础电信企业移动互联网用户达10.6亿户,移动数据和互联网业务在电信业务收入中的占比达到35.1%。可以说,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信息连接和交换,相关软硬件产品的突破和技术服务的完善,使互联网信息产业日臻成熟,为实施“互联网+”计划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信息技术与产业变革的作用和影响将更加广泛,各类业态的边界会趋于模糊,不同产业之间的渗透融合将持续加剧,新的生产、经营、消费方式将层出不穷。创新驱动带来的思维和模式将改变人类的传统生存行为和生活状态,形成新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地缘结构、文化结构,对社会治理等各个领域带来深远影响。
2.“互联网+”与小微企业发展
虽然我国小微企业在数量上占较大比例,但总体上看,仍然面临许多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企业规模较小,技术水平有限,人才培养困难,管理水平滞后,获取资源能力不高,抵御风险能力较低,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受国内外市场格局变化、劳动力成本抬升、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小微企业普遍面临发展的困境,需要政府和社会给予大力推动扶持。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为小微企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一方面,“互联网+”思维和技术的应用为小微企业带来了便捷的金融服务,通过核心技术和有竞争力的产品,吸引社会资本投入,解决了企业融资难题。另一方面,借助网络渠道,形成线上线下结合的全新的营销模式,拓宽了销售和服务渠道,扩大了品牌影响力。同时,借助电子政务、数据共享、信息惠民和智慧城市建设等公共服务,以及电子商务、现代金融和物流等业态支撑,推动小微企业调整发展战略,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实现研发、生产、消费各环节的精准衔接,更好地对接市场,提高企业管理效率,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加快形成新的竞争力和增长点。
3.“互联网+”行动计划
从全球发展趋势看,互联网作为科技革命的新工具和新理念,以其强大的渗透力正在带来社会经济的巨大变革,与各经济生活各领域的互融互通正在成为时代的发展趋势,持续影响着全球产业发展格局。自1994年我国接入第一条国际互联网以来,经过20余年的发展,互联网的基础设施持续完善,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在各领域的应用和创新快速发展,催生的各类商业等业态模式日新月异,在生产、消费、交易、金融、文化、教育、传媒、医疗等传统产业领域的应用日趋广泛,互联网领域的法律体系和管理手段逐步完善,运行规模持续增长,网络安全环境有效改善,传统产业将全面拥抱互联网,跨界融合范围将持续扩大,各类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实施“互联网+”计划,将极大地激发市场动能,塑造创新模式,培育新兴产业,对于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改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打造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实现经济发展提质增效,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等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和意义。为此,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要顺应世界“互联网+”发展趋势,充分发挥我国互联网的规模优势和应用优势,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各行业创新能力,构筑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意见》明确了互联网+行动的指导原则,强调要坚持开放共享、融合创新、变革转型、引领跨越和安全有序几大原则,推动实施“互联网+”创业创新、协同制造、现代农业等11个方面的具体措施。意见提出了未来3~10年内我国互联网技术应用发展的目标,利用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打造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新手段,基本实现我国产业发展体系的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和协同化。根据国务院部署,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纷纷出台了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可以说,“互联网+”在我国已经上升成为国家战略,形成了自上而下、目标明确、机制健全的推进体系。
(三)国外“互联网+”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从全球发展趋势看,各个国家、地区和经济体都把小微企业作为反贫困、促就业、惠民生、保稳定的重要措施,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促进小微企业发展已成为世界潮流。
1.制定法律体系或相关战略规划
许多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为小微企业发展构建法律体系和保障,同时采取制定国家战略规划手段,创造公平的社会环境。美国早在1953年就颁布了《小企业法》,此后又制定了《小企业投资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规设了小企业投资、金融、技术革新等事项。欧盟于2008年颁布了《小企业法案》。日本、韩国分别在20世纪60年代制定了中小企业法案,在政府内部设有中小企业机构。印度政府也设有类似机构,有一系列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法案。这些法律法规在法律层面明确了中小企业在国家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形成了扶持和保护的法律保障。同时,各国基于经济发展实际,纷纷制定出台了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蓝图。比如,德国2013年就提出“工业4.0”概念,并制定了《高技术战略2020》,将“第四次工业革命”上升为国家战略;美国提出了“再工业化”战略,对新型制造业、网络空间等制订了详尽的战略规划,英国对信息经济和相关企业发展也做出了战略性规划。
2.采取财政资金补贴政策
美国政府专门出台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由小企业管理局(SBA)监督执行,对小微企业给予专项基金资助或补贴。主要措施是对一些依靠市场机制不容易推动的项目,由财政资金支持开展前期开发,然后以比较低廉的费用转让给小微企业,由此大大节约了小微企业的投入成本。日本不仅制定有完善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而且在国家和地方政府层面都设立了中小企业机构,具体承担支持服务中小企业发展。在财政方面主要采取创业支持、财务支持、技术支持、信息支持措施,鼓励中小企业二次创业和经营革新,鼓励企业与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展合作,提供相关人员培训、技术开发、咨询服务等。欧盟国家中,英国对小微企业采取补贴失业者、鼓励技术研究创新等方式给予补贴。德国同样对小微企业采取技术研发资助、对在小微企业再就业的人员给予财政补贴,对欠发达地区小微企业实施更加倾斜的补贴政策。法国对小微企业专业人才聘用、吸纳就业、技术研发等给予较高比例的财政补贴。
3.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
税收优惠是各国政府普遍采用的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工具。美国政府按个人所得税率征收小微企业的企业所得税,小微企业可自行申报纳税类别,但主要目的在于享受退税优惠和政府补贴。对于技术研发费用达到一定比例标准,或者与高校及研究单位开展基础领域横向合作的小微企业,采取纳税抵扣或减免等办法。日本政府对小于一定规模的企业实施十分优惠的税负政策,给予一定的缴税宽限期,支持企业大胆投资、进入市场竞争。英国政府同样实行小微企业低税率政策,鼓励通过各类基金等渠道进行社会融资。德国政府也实行比较宽松的小微企业税率,设置了灵活的起征标准和减免办法。法国政府对新设立小企业免征3年所得税,某些地区期满后仍享受减半的税收优惠,并对小微企业实行8个月的纳税宽限期。
4.提供比较便捷的融资支持
发达国家普遍有比较完善的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市场,帮助解决初创和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美国政府通过小企业管理局通过设立小企业投资公司和贷款担保计划,撬动银行等社会资本,对小微企业提供比较优惠、便捷的直接融资。像纳斯达克这样非常发达的资本市场,已成为美国小微企业融资的主要来源,超过9成的最具潜力型企业在此上市筹集到资金。美国2012年又颁布企业融资相关法案,更加完善了灵活高效的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和体系。英国设立了多机构出资建设的风险投资基金,主要服务对象为需要资金支持的各类小微企业。德国专门设有支持小微企业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既有成熟的小企业贷款信用担保机制,也有政府直接注资贴息贷款,同时还有企业股权融资等手段。日本有比较健全的小微企业融资制度,支付和社会信用担保体系十分发达,银行业有较高的授信额度,小微企业普遍能够享受到低成本的融资支持。
5.实行保护性政府采购支持
政府通过公开招标和采购渠道,采取保护性的条款措施,使小微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优先进入公共领域,进而达到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目的,是国际上比较通行的惯例。美国为了保证小企业在政府采购市场能够占有一席之地、获得更多的政府订单,在中小企业法律中明确规定每年政府采购的25%必须留给小企业,并且采取“拆分”和“预留”合同设立了电子供货系统和派驻“采购代表”的方法,从具体技术和实践角度予以落实。日本通过立法明确政府必须向小微企业订货。欧盟国家普遍采取很多有效的实际措施,为小微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成功进入公共采购市场提供必要保障。
(四)国内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微企业发展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1978至1997年,主要通过抓大放小的方式鼓励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发展。二是1998至2002年,启动中小企业改革,颁布中小企业促进法律,制定相关标准及专门扶持政策。三是2003至2010年,将扶持小微企业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四是2011年至今,小微企业进入全面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党中央、国务院近年来高度重视小微业发展,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
1.我国小微企业发展现状
根据国家工商总局公布的统计资料显示,截止2013年底我国有小微企业5606.16万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小微企业26.4万户,资产总计16.99万亿元,主营业务收入28.78万亿元,实现利润1.97万亿元,年平均从业人员2989.52万人。从行业分布看,从事第一产业的小微企业有83.37万户,占1.81%;从事第二产业的有540.1万户,占11.73%;从事第三产业的有3977.78万户,占86.45%。总体上看,我国小微企业在产业分布中明显不均衡,第三产业比例偏大,第一产业比例极低。从行业分布来看,较为集中的分别是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建筑业、房地产业、租赁业、商业服务、农林牧渔、住宿餐饮等服务行业,而高新技术、金融等行业比例极小。从城乡分布来看,我国东部地区共有小微企业2470.05万户,中部地区1350.23万户,西部地区903.86万户,东部和中部地区小微企业数达80.74%,而西部地区仅占19.26%。国内小微企业数最多的是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等沿海省份。从城乡分布情况看,城镇有3112.6万户,占67.75%,农村有1488.66万户,占32.35%,城乡比例悬殊。由于受资金、技术、人才等因素制约,我国小微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普遍较低,企业信息化率还不到3%,普遍面临管理不规范、融资难、效率低下、竞争能力弱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小微企业发展壮大。
2.我国小微企业发展环境显著优化
自2003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法》颁布实施以来,从国家和地方层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国务院2005年出台《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3号),2009年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6号),2012年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14号),构成了我国加强中小企业发展的基本政策框架。特别是2012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全面部署了加快发展小微企业的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和政策措施。明确提出,要加大对小型微型企业的财税支持力度,落实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发挥专项资金的支持引导作用,设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通过政府采购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安排不低于一定比例的份额专门面向小型微型企业采购,鼓励为小型微型企业参与政府采购提供投标担保、履约担保和融资担保等服务。减免、清理取消相关不合规收费,清理取消一批各地设立的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积极落实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各项金融政策,帮助缓解小型微型企业融资困难。推动小型微型企业创新发展和结构调整,支持开展技术改造,提升创新能力。鼓励小型微型企业运用电子商务、信用销售和信用保险拓展经营领域,改善通关服务,降低物流通关成本。帮助小型微型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强化人力开发和用工服务。统筹安排产业集群发展用地,改善小型微型企业集聚发展环境。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创造有利于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3.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2015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号),着眼通过结构性改革、体制机制创新,立足消除不利于创业创新发展的各种制度束缚,推进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格局,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打造新引擎、形成新动力。主要措施包括: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实现创业便利化;优化财税政策,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和统筹力度,采取普惠性税收措施,强化创业扶持;搞活金融市场,实现便捷融资;扩大创业投资,支持创业起步成长,建立完善创业投资引导机制,拓宽资金供给渠道;发展创业孵化服务,加快构建创业生态;建设创业创新平台,增强支撑作用;激发创造活力,支持科研人员、大学生等群体创业;拓展城乡创业渠道,支持电子商务向基层延伸,实现创业带动就业;加强统筹协调,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通过这些措施,不断拓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空间,汇聚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促进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4.小微企业发展提质加速明显
国务院出台一系列鼓励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政策特别是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以来,各项政策配套措施正在有机形成,我国小微企业迎来加快发展的春天。财政部、工信部、科技部、工商总局、税务总局、银监会等部门和各地出台的各项措施正在有效落实,通过集中扶持、优化环境,有效降低了小微企业的运营成本,加速了资金的流转,提升了资金运作的效率,小微企业的产业结构得到优化。根据国家工商总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我国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持续增长,截至2016年9月底,我国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实有2.97亿人,比2015年年底增加1666.2万人。其中,第三产业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显著增长,实有2.17亿人,比2015年年底增加1418.5万人,占增加总量的85.1%。小微企业发展形势向好,新设小微企业活跃指数达69.9%,八成开业企业已有收入,充分带动了就业创业。
5.“互联网+”与小微企业深度融合趋势加快
我国的小微企业在产业分布上绝大部分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特点是对技术和资本依赖程度较低,同样经济效益也普遍较低。“互联网+”技术和平台的广泛应用,通过以创新为原动力,对实现物的联结和互动,正在颠覆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对企业形态带来深刻改变。一是小微企业规模小,市场适应性强,可以充分发挥小微企业灵活性和个性化的特性,创造蓝海领域,实现独特的经营管理模式。二是小微企业人员精简,组织结构简单高效,可以发挥组织结构虚拟化、网络化、平台化优势,快速实现产业更新升级。三是实现融资渠道的大众化与多元化,有效缓解小微企业资金压力。比如,在网络购物领域,以淘宝、天猫等为代表的集市型互联网企业,已经与传统的集贸市场形成对峙;以京东、苏宁为代表的商场型互联网企业,正在冲击着大型综合商场和购物中心;以唯品会等为代表的线上专卖店,与品牌实体店争抢顾客。在出版物领域,当当、亚马逊等对传统书店和纸质图书形成较大挑战。在金融领域,支付宝、余额宝、微信支付等网络支付手段在部分城市已经全面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此外,一大批外卖网站、在线教育、网络约车、社交平台等新型企业在迅速壮大成长,对传统产业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五)国内外“互联网+”小微企业创新发展实践的启示
“互联网+”的本质属性是“共享性”,包含资源共享、信息共享,也包含思想共享、过程共享、成果共享。“互联网+”对企业来说不仅仅是技术工具,而且是有机衔接的系统工程,从企业蓝图的谋划,到商业模式设计、新产品研发、融资渠道拓展、投入市场营销策略到售后服务环节的跟踪反馈,构成一个完整的环路链接。在全民创新、大众创业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为小微企业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和思路。近年来国内外促进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的有益探索,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启示。
1.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
促进“互联网+”背景下的小微企业发展是政府的战略性选择。为此,必须发挥好政府的职能作用,为小微企业发展提供必要支持。一是制订相关战略规划,根据产业发展规划目标,将小微企业作为优先扶持发展的方向,引入“互联网+”的思维和技术,促进与传统产业形态的深度融合,围绕新业态的发展调整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突出人才技术和互联互通优势,集中优势扶持一批有带动辐射作用的新型企业。二是加强财政资金扶持力度,实施统一的小微企业的财政扶持政策,对财政资金进行合理有序地安排使用,以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地企合作、吸纳就业、扩大出口等为激励手段,建立经常性财政补贴机制。设立相应的金融担保基金,撬动社会资金能量,给予小微企业更多的财政政策上的优惠措施。三是实施优惠的税收政策,将所得税的优惠范围覆盖全部小微企业,将营业税和增值税的起征点的优惠范围扩大同时考虑提高起征点的额度或是将起征点改为免征额的方式,对于处于孵化或困境阶段的小微企业给予免征或减征灵活性税收优惠。四是完善小微企业服务体系,加快互联网等公共公共平台和设施建设,促进小微企业管理培训、技能培训以及财务、法律和信息服务等行业的发展,帮助提升小企业主的经营素质和管理水平,提高小微企业的生存发展能力。五是强化立法保障,通过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大对小微企业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同时规范执法,全面清理并取消不合理的行政收费,进一步清理和整顿对小微企业不合理的乱收费现象,净化市场环境,提振企业发展信心。
2.突出企业的主体作用
小微企业是最有市场活力、最具发展潜能、最富创新意识的群体,是创新发展的主体,必须将创新贯穿于发展的始终。一是创新研发模式,小微企业借用互联网平台优势,可以超出自身的边界和企业本身进行研发模式的颠覆性创新,通过打造社会和行业的研发平台,鼓励消费者和社会专业技术力量参与,从简单的为本企业服务,演变成为社会、为整个行业服务,全面实现网络研发的互动与互助。比如从概念设计阶段,通过公众平台,提出研发设计需求,以众包的形式,由广大创客及网络专家协同完成,小米手机就是采用这种研发模式。二是创新生产模式,针对市场日益旺盛的个性化需求,企业通过“大数据+产品”快速获取客户的个性化定制需求及个人数据,通过大数据系统自动将客户个性化数据转化为企业生产数据模型,从而实现快速简单定制。同时,依托大数据系统对一线生产模式、流水线布局进行全面信息化改造,实现在线工作,使工业化生产流程生产出个性化产品,有效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三是创新营销模式,在“互联网+”背景下,小微企业如果抓住了互联网营销的特点,通过“大数据”分析推广,对用户特征、购买习惯、消费偏好、网站浏览记录等进行综合分析,利于小微企业对目标客户进行精准的定位,采取新颖的创意,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市场推广效果,实现精准深度营销。企业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手段实现全天候、全生命周期的闭环式服务,通过在线推广、在线沟通、在线购买、在线支付、在线维护等一系列环节,提高营销活动的效率,提高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四是创新服务模式,小微企业要紧紧利用互联网优势,坚持以用户为中心,积极做好流程服务、增值服务、金融服务等,认真关注用户的最终意见反馈,提升客户的体验,进一步提高客户满意度。五是主动加强与学术研究机构的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是无数成功企业的经验捷径,小微企业与大学等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将高效结合市场导向优势及技术创新优势,帮助解决企业资金不足自主创新能力欠缺的难题,提高技术创新向市场产品转化的能力,为小微企业创新发展助力。
3.发挥社会的推动作用
社会是小微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境,形成有利于小微企业发展的良好社会平台和环境氛围至为重要。一是金融机构要深刻认识把握小微企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广开投融资渠道,突破传统担保方式限制,研究、开发和创新金融产品,制定适合科技型小微企业的特色化金融产品,更好地使金融机构授信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建立完善多元融资体系,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二是要重视构建良好的对接展示平台和信息网络体系,发挥中介服务组织的作用,规范民间投资行为,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服务小微企业的创新发展。三是采取有效措施,吸引更多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领军人才,以及具有较高企业管理能力的人才,积极参与小微企业的创新发展。四是强化高校科技园、软件园、创意产业园等各类科技创业园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优势作用,制定服务措施与运营管理规范,完善功能布局,扩大技术咨询、技术诊断、管理咨询、专业培训等服务配套服务能力,为小微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供便利条件。五是鼓励企业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培养人才,发挥职业院校在小微企业人才培训中的主体作用,有针对性地开发相关课程或模块,全方位进行员工培训,建立小微企业校企合作的利益驱动机制。
三、北京市中关村海淀园“互联网+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的总体情况与实践探索
北京市中关村海淀园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区十六园”总体布局的核心区,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源地,肩负着建设中关村人才特区、国家级科技与文化融合示范基地、国家级科技金融创新中心的重要功能定位,计划到2020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实现培养和聚集一批优秀创新人才特别是产业领军人才,研发和转化一批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做强做大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的“四个一批”目标。
(一)中关村海淀园“互联网+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的总体情况
中关村海淀园原规划面积133.06平方千米,由112.24平方千米的城市建成核心区以及20.82平方千米的海淀山后新建区组成,占中关村科技园区总规划面积的57.2%。2012年10月13日,《国务院关于调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空间规模和布局的批复》(国函[2012]168号)正式印发,海淀园规划面积扩容至174.06平方千米。园区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中关村电子一条街”阶段(1980年—1987年)。以陈春先等为代表的中关村一批科研人员大胆探索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有效途径,开创了“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依托,技工贸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模式,打造了一大批“四自原则”(自筹资金、自由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为核心的民营企业群体,形成著名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
第二阶段: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阶段(1988年—1998年)。1988年5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成立,这是我国第一家新技术产业试验区。中关村的发展迈入了政府引导的规范发展阶段,一大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企业在这里崛起。同年6月,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办公室成立,该办公室作为区政府的派出机构,负责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与服务。1998年2月,更名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海淀试验区管理委员会。
第三阶段: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阶段(1999年—2009年)。1999年6月16日,国务院再次批复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同年8月,海淀试验区正式更名为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海淀区以海淀园为载体,通过不断的体制创新、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走出了一条以创新引领发展的道路,成为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和自主创新的标杆。同年12月,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海淀试验区管理委员会更名为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理委员会。2001年12月,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理委员会和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合并,不再保留海淀园管委会的牌子和名义。北京市编办下发文件成立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数字园区管理服务中心。2004年4月,撤销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数字园区管理服务中心,重新挂牌成立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理委员会,为区委区政府统一领导和协调海淀园建设和管理工作的议事协调机构。
第四阶段: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阶段(2009年3月至今)。2009年3月13日,国务院又一次批复,同意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同年4月1日,北京市批复同意在海淀园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同年,海淀区委十届十一次全会提出:要牢固树立“核心区就是海淀区、海淀区就是核心区”的理念,把建设核心区作为海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总目标、总方向、总基调,作为统领海淀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任务。2012年,海淀园管委会与海淀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合署办公,为海淀区政府统一领导协调海淀园建设管理工作和区科学技术工作的工作部门,海淀园全面进入跨越式发展新阶段。
近年来,海淀区按照北京市委提出的“首都功能核心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的新定位和新要求,围绕中关村科学城建设、北部生态科技新区建设、“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建设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四大重点任务,始终把创新驱动作为推进中关村海淀园发展的重要推手,面向以小微企业为主的市场主体,顺应“两化融合”趋势,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完善人才发展机制,着力营造良好政策环境,着力扩大科技开放合作,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海淀特色的“互联网+小微企业”创新发展之路。园区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聚要素,打基础
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潮流趋势,依托中关村创业大街建设,加快聚集高端创新创业要素,打造全国首个创业服务聚集区。截止目前,海淀园共拥有各类服务机构超百家,包括集中办公区47家、新兴产业孵化器14家、中关村创新型孵化器23家、国家级孵化器14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2家、小企业创业基地18家、留学人员创业园21家、科技企业加速器6家,孵化总面积超200万平方米,累计孵化企业数过万家,累计毕业企业数近5000家。其中中关村创业大街吸引了包括支持草根创业的车库咖啡、举办“黑马”创业大赛的创业家、帮助年轻企业家成长的公益组织亚杰商会以及专注于早期项目的创投圈等在内的26家优秀创业服务机构入驻,初步形成了涵盖早期办公、投融资对接、商业模式构建、团队融合、媒体资讯、创业培训等服务在内的创业服务链条。共吸引投资机构和个人2200个,流动创业团队近千个,实体孵化创业团队400个,已成为全国知名的创业服务机构和创业团队集聚区。
2.搭平台,建体系
一是搭建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截止目前,海淀园先后建设并运行了创业服务平台、协同创新平台、技术转移与知识产权服务平台、企业信用信息服务平台、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创新营销平台等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初步构建了创新无鸿沟、创业无障碍的网络化、特色化、专业化服务支撑体系。二是建设技术研发专业服务平台,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持续推进开放实验室建设,加强创新资源和创新服务资源的开放共享,助推企业创新发展。围绕“6+1”重点产业推进产业公共技术平台建设,为企业提供相关领域的技术和服务支持。目前已建成北斗导航位置服务产业公共平台、下一代互联网评测与认证公共服务平台、行业云服务测试公共服务平台、大数据平台等一批产业公共技术平台。三是加快推进新型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创新创业服务生态体系。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推动众创空间建设的意见,支持建设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为草根创业提供便利的网络空间、办公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营造支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创新创业环境。截止目前,海淀园共拥有市级众创空间18家,居全市首位。
3.清障碍,增活力
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释放制度改革红利,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一是深入推进优化投资项目审批流程市级改革试点,按照“能否建设(立项)、如何建设(规划)、在哪建设(土地)、何时建设(开工)”的分类标准,建立四阶段并联审批模块化工作机制,提升投资项目审批效率。二是结合国家工商登记注册制度改革,开展企业设立“多证联办”试点,对于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创业会客厅提交所有资料,即可在4个工作日内领取“四证一书”(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统计登记证和刻章通知书),完成企业设立。三是率先试行集中办公区工位注册,为创业企业提供集中开放式办公环境及注册登记服务,降低创业成本。四是探索科技成果出资认缴,鼓励创业者以知识产权等科技成果出资,激发科技人员创业活力。
4.强服务,树品牌
一是先后出台《核心区科技服务业三年行动计划》《海淀区优化创新生态环境支持办法》《海淀区激发科技创业活力支持办法》等政策,重点支持新型创业孵化器、创新研发服务机构等创新创业服务载体建设,支持各类创新创业服务载体提升投融资服务、研发支持、市场拓展、创业辅导等专业服务能力,进一步强化创新创业的服务支撑。二是结合中关村创业大街建设,支持举办创启未来国际青年科技创业大赛、WISE互联网创业峰会、中国天使投资人大会、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等品牌化、国际化的创新创业活动,加快树立中关村创业大街的品牌形象,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集聚区。
目前,海淀园拥有专业园区10个、大学科技园20个,其中国家级12个,占北京市14家国家大学科技园的85.7%,占全国的14%;拥有以联想、百度等为代表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315家,约占“一区十六园”的55%,占全国的1/10,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达12000余家,占全区企业存量的1/11;上市公司(含挂牌)380余家,形成了“中关村板块”。2014年,园区企业总收入预计可达1.44万亿元,同比增长19%左右,占中关村示范区的40%左右,占全国高新区的1/7左右;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0%;企业研发强度预计达4.2%,高于中关村示范区整体水平;全区发明专利授权量1.15万件,同比增长5.1%,占北京市49.6%,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50件,是全国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4.9件的30倍,高于美国硅谷地区;技术合同交易额1367亿元,同比增长9.5%,占全市的40%,占全国高新区的1/7左右,彰显了雄厚的科技资源优势和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中关村海淀园“互联网+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的主要做法和成功经验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中关村海淀园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线,以重点功能区建设为抓手,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高精尖”产业结构转型,奋力开辟符合国情区情、依靠科技与文化创新双轮驱动的发展路径,为全市乃至全国“互联网+小微企业”创新发展作出了示范、提供了经验。
1.坚持把政策率先作为根本保证
回顾海淀园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跟在国家政策后头“走”不行,挺在国家政策前面“变”才是创新发展的根本保证。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不断加深、企业生存环境日益严峻的情况下,海淀园坚持先行先试,率先落实中关村“1+6”“新四条”等国家层面政策,早在2013年,就在25家国有企事业单位开展了股权激励试点,占全市总量的43.9%;528家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试点政策,为企业减免税款1.42亿元;50家企业享受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试点政策,超过工资总额2.5%的税前扣除金额为1545.98万元,为企业减免税款231.9万元,取得了“放水养鱼”、鼓励创新的良好效果。在此基础上,率先落实“京校十条”“京科十条”等市级层面政策,进一步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创新,激发高等学校科技资源活力,在科技成果管理、科技资产管理、财政经费管理、科技人员激励等方面取得了政策新突破,为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强力支撑。同时,他们积极应对新形势、新变化,加快核心区政策调整步伐,专门成立了核心区政策调整工作组,坚持市场导向、注重衔接、重点聚焦和强化绩效四个原则,先后出台核心区“1+20”(“1”是指《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决定》,“20”是指鼓励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企业挂牌上市、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等20项配套措施)、“1+10”(“1”是指《关于加快核心区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10”是指促进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重点企业服务和引进、重点产业发展、科技服务业发展、人才创新创业、科技金融创新等10个具体支持办法)等一系列新政策,建立了核心区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1+4+1”(1个意见即《关于进一步加快核心区自主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意见》,4个政策支持办法分别为:《海淀区优化创新生态环境支持办法》、《海淀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办法》、《海淀区激发科技创业活力支持办法》《进重点产业发展支持办法》,“1”个试行评价方法即《海淀区促海淀区技术创新项目市场化评价实施细则》(试行))政策体系,大幅提高了资金支持额度,每年安排18亿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并在海淀园搭建核心区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统一申报受理平台,实现了预算安排、支持方向、申报受理、审批权限和运行流程的“五统一管理”,突出财政资金集中使用原则,提高专项资金支持效率。调整后的政策体系,实现了“四个转变”。即在专项数量上,实现“精简化”转变;在支持方式上,实现“效果化”转变;在支持对象上,实现“普惠制”转变;在支持领域方面,实现“特色化”转变。2014年,海淀园通过统一申报受理平台,共安排产业资金12.5亿元支持核心区自主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2.坚持把规划引领作为发展前提
着力强化核心区示范引领作用,围绕“为实现一个目标打基础、为服务国家战略添动力、遵循两个规律谋创新”,制定出台了《进一步加快核心区科技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13—2015年)》,明确了核心区未来三年发展的基本原则、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提出了以两大重点功能区(中关村科学城和北部生态科技新区)建设为重点,实施产业领航、创新聚变、创业光合、创想圆梦、全球联动等五大工程,建立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重点企业动态监测和服务、园区乡镇联动服务、产业有序转移与共享、楼宇经济投资促进等五大机制,全面建设富有竞争力的政策环境、值得企业信赖的法治环境、营造包容创新的人文环境等三大软环境,增强核心区创新发展吸引力。目前,中关村科学城、北部生态科技新区两大重点功能区建设进展顺利,可望在近几年将其建成提升首都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腹地,专精特新产业聚集区、产城融合智慧新区和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形成两个万亿级经济增长极。编制完成了海淀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路线图和海淀区“6+1”战略性新兴产业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首次明确了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空间与地理信息、集成电路设计、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及文化与科技融合等“6+1”战略性新兴产业细分领域,作为海淀区区域产业发展战略重点,为核心区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提供了决策依据。坚持把技术路线图作为一种实践工具,着力挖掘潜力及优势产业的发展方向和技术创新路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聚集发展,现已成为园区产业发展调整、项目分析落地和专项资金审批的重要指针。截至目前,移动互联网与下一代互联网产业已梳理形成71个重大产业化成果,在4G产业技术体系等领域扶持了一批重大产业化成果;集成电路产业领域全市83家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中有70家落户海淀区,占比达84.34%,部分创新成果打破国际垄断;云计算产业领域设立国内首个大数据产业创新中心,虚拟技术等基础研究势头强劲;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聚集了中关村45.5%的有销售收入的生物医药类企业515家,形成了大北农集团、双鹭药业等一批龙头企业;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聚集了有研硅股、天壕节能、碧水源等一批领军企业;北斗与空间信息服务产业以永丰基地为核心,培育涌现出一批以合众思壮、北斗星通为代表的自主创新领军企业;在文化和科技融合产业领域,将中关村数字物流港打造为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文化科技产业园建设初具规模,共认定中关村软件园、东升科技园等共10家文化科技园区,漫游世纪等8家文化科技孵化器,入驻企业共计2498家。
3.坚持把平台打造作为载体依托
海淀园在全面梳理“一城三街”空间资源的基础上,推动建立市、区、园区三级工作推进机制,在空间规划、业态调整、机构引进、政策扶持等方面狠下功夫,着力打造有利于产业集聚发展的良好平台。以“中关村软件名城”及周边地区(大上地地区)为基础,建设中关村软件城,开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产业规划、空间腾退及成果展示等工作,促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产业聚集和上下游产业链的延伸发展。目前,以大上地地区为核心,聚集了1767家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占全市60%以上,现中关村软件园已跻身为工信部首批智慧园区试点单位。以海淀中街为纵轴线、丹棱街为横轴线,整合中关村PE大厦、e世界等楼宇空间资源,建设科技金融一条街,着力促进科技金融要素的聚集和创新发展,以互联网金融中心、中关村PE大厦等楼宇为载体吸引金融总部入驻。2014年,互联网金融中心在西区挂牌,有利网、趣分期、海科汇鑫等12家互联网金融机构正式签约入驻。以中关村西侧海淀图书城为核心,累计投入1.5亿元资金用于街区硬环境建设,由海淀置业腾退回租回购超过2.3万平方米房屋,推出科技类企业设立登记“一口受理、同步办理、一口发证”多证联办服务,安排场地引导一批创新创业孵化机构进入图书城,打造“天使投资大道”,建设创业孵化一条街。目前,已吸引车库咖啡、3W咖啡等21家高端创业服务机构入驻,各天使合作投资机构超过2200家,大街孵化创业企业超过600家,其中获得融资的企业超过350家,平均每家企业融资500万元,融资总额超过17.5亿元。以西土城路—学院路为纵轴,以知春路—海淀南路为横轴,吸引相关机构入驻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知识产权运营和技术转移,建设“知识产权服务业和标准化一条街”。自海淀区出资2000万元引入全国首支知识产权运营基金——睿创基金起,首批集中入驻的13家知识产权服务机构陆续与北航科技园区签订入驻合同,进驻致真大厦,入驻面积8000平方米。与此同时,在中关村西区等重点区域建设了中关村智能硬件产业集聚区,在中关村国际数字设计中心、中关村创业大街挂牌成立中关村智能硬件集聚区的孵育基地,推动软硬件系统解决方案、敏捷制造服务等8个智能硬件综合公共服务平台落地海淀,“生物医药”“空间与地理信息”“移动互联网与下一代互联网”等多个特色产业园均已挂牌成立。特别是中国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的成立,已吸引包括中意技术转移中心、葡萄牙仕博创新管理咨询公司等120余家国际化创新服务机构入驻,近百家企业实现对接,共促成33个国际技术转移案例,技术交易额达2.79亿元。
4.坚持把产业融合作为突破方向
围绕国家级文化和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增强创新动力、强化人才培养、壮大市场主体、培育市场需求、引导集约发展、加大财税支持、加强金融服务、优化发展环境,大力支持新媒体、网络应用、数字设计、数字出版及动漫游戏等文化科技产业融合发展。核心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路线图为指导,设立动漫游戏、网络教育、智能硬件等领域4支产业基金,成立中关村互联网文化创意产业园,打造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认定首批18家文化科技园区及孵化器,入驻企业共计2498家,目前已有新东方、好未来等23家知名上市公司及行业企业入驻创新中心,创意经济孵化、创意数码转化、工业创意设计转化三个平台累计孵化项目70余个,实现销售额近亿元。2014年全区文创产业总收入达4600亿元,增幅达9%,占全北京市比重超四成。围绕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建设,成立全国首家互联网金融行业服务平台——中关村互联网金融服务中心和互联网金融中心、互联网金融产业元、互联网金融研究院,推动中国人民银行中关村支行落户核心区,促进金融与科技产业融合发展。2014年,海淀区互联网金融产业全年实现税收4.74亿元,同比增长高达63.4%;海淀区互联网金融机构已达175家,包括有利网在内等20家公司意向入驻中关村互联网金融中心。截至目前,核心区金融机构累计超过2300家,其中股权投资机构达800余家,海淀作为全国资本创新中心的地位进一步显现。围绕区域经济和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推进京津冀一体化,与河北秦皇岛、山东齐河、内蒙古赤峰等区域签署园区合作共建协议,以产业化项目合作、科技协同创新为重点,以空间资源整合、产业合理分工为抓手,采取“品牌换空间”、多方利益共享等有别于传统“飞地经济”的新型合作模式,着力搭建跨区域产业转移合作平台,完善跨区域专业资源数据共享机制,初步实现了核心区创新能量对外辐射和对内回收的双向对流格局,在推进产业跨区域转移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截至目前,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江苏溧阳分园、山东齐河分园、内蒙古赤峰分园等多个分园已正式揭牌成立。同时,利用中关村的科技优势,扩散到北部每个乡镇,大力推进“一镇一园”高端产业园建设,目前已形成以中关村玉渊潭科技商务区、四季青玉泉慧谷、东升科技园为代表的利用集体土地发展高端产业园的新业态。
5.坚持把扩大开放作为有力推手
海淀园坚持走国际化发展道路,制订了《核心区促进企业国际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致力于与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互联互动和同步发展,重点搭建国际化创新创业孵化、国际化信息服务、国际化第三方专业服务和国际品牌宣传推广四个平台,深入实施企业技术创新全球协同、国际化人才汇聚、国际市场拓展、国际化发展环境优化等四项行动,加快将核心区打造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目前,核心区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上的外资研发机构达350家,微软、法国电信、AMD等40多家全球500强企业和知名跨国公司在海淀设立总部型分支机构或研发中心,外资研发机构和技术交易额占北京市的62%;核心区企业在境外累计设立分支机构(含研发中心)达428家,初步形成了联想等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领军企业。2013年10月,核心区首个国际孵化器——中关村科创硅谷孵化器在美国硅谷成立,已吸引十余家知名机构入驻;2014年12月,核心区第二个国际孵化器——美—中硅谷工程创新孵化器在硅谷揭牌成立;2015年6月,以色列Trendlines孵化器落户中国技术交易所国际区域合作集聚区,企业海外孵化能力明显增强。在提升专业化项目引进能力的同时,借助“外脑”“外力”“以商招商”等社会化资源进一步增强项目引进力度,扩大区域投资优惠政策的引导效应。推进重点企业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制定《海淀区重点企业标准化服务工作实施细则》《海淀区为重点企业医疗服务标准》等,为重点企业高管安排高端健康体检,解决子女上学,协调做好人才引进、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等工作,构建标准化、专业化的重点企业服务保障体系,增强区域吸引力。仅2015年上半年,园区就共计接洽企业120家,落地项目40个,包括北京天骄航空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民生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新设业务板块公司、北京正东金控信息服务有限公司、中联空间科技有限公司、灵隆科技等,为园区创新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接续力量。
6.坚持把智慧城市作为基础工程
按照“四智一高”(四智即智慧政务、智慧园区、智慧城区和智慧家园,一高即信息产业高地)的总体建设目标,充分发挥海淀科技资源和产业科技优势,推进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的民生工程,推进以社会公共服务为重点、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网格化为依托、以职能部门和街镇便民服务事项整合下沉为特色的“智慧海淀”建设。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实现海淀区政务云平台顺利上线;扩大My-haidian公益无线覆盖范围,网络接入点达到2000余个,租用互联网带宽4000兆;推进第四代移动通信TD-LTE网络和光纤到户,共建设基站1100个,宽带用户达107万户,其中光纤接入56万户,完成有线电视数字化改造约85.8万户,其中高清化改造约58万户。启动园区大数据平台建设,对所有面向企业的25个服务系统进行有效整合,向全区企业提供企业信用评级、信用融资、新技术、信息化服务管理、政策咨询、知识产权等相关服务。整合线上线下创新创业服务资源,搭建中关村协同创新服务、技术转移与知识产权服务、创新创业信息服务三大平台,按照政府搭台、市场运作、开放协作的原则,部署线上线下一站式平台,完善服务支撑体系和平台功能、加强资源对接,以互联网服务模式推进创新创业、技术转移和知识产权商用化。开展以民生服务和政务服务为核心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构建海淀区实有人口、实有房屋等9大基础数据库,提升网格化社会管理水平。完成海淀区社会服务管理应急监督指挥平台、海淀区行政服务信息化平台、核心区企业综合服务平台、新技术新产品营销平台等上线运行;启动海淀区综合行政服务中心信息化系统建设,建成后将形成一个大厅、一个网站、24小时自助政务服务站全覆盖的区、街、居“三级联动”服务模式;成立了海淀智慧城市产业联盟,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智慧海淀建设,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融入、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智慧城市建设新格局。
7.坚持把人才培育作为重要支撑
积极推进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通过实施海英计划、创业火炬工程,支持全球拥有科技成果及商业模式创新的人才团队到海淀创业,逐渐形成了“聚焦产业、聚焦高端、聚焦团队、协同创新”为特色的区级人才品牌。重视“人才”在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中的重要“载体”作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协同创新、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基地工作站的“三站”建设工作体系。截至2015年年底,区内“三站”总建站数达92家,累计引进院士58人,博士后(青年英才)290人;先后在50家企业设立博士后工作站,累计进站182人,为企业攻克了400多项研发难题,设立了15家院士专家工作站,占全市44.1%;全区已聚集两院院士582人,占全国的37%;高端人才总量全国领先,汇聚“千人计划”人才927人,“海聚工程”人才267人,“高聚工程”人才184人,分别占全市70%、36%和68%,累计认定“海英人才”计划518人;留学归国创业人员数量占全国的1/4,累计创办企业超过6000家,以百度系、微软系、金山系等企业高管领航的“创业系”成为中关村创业舞台一支最闪亮的力量。通过实施U30雏鹰人才工程和金种子工程培育青年创业精英,2015年实现创业者平均年龄37.8岁,较2010年减少了2.7岁,形成了以连续创业者、创业系、青年创业者为代表的创业人才生态圈。园区与海淀区政府、北京科技大学三方联合发起设立中关村高端人才创业基地,现已聚集高端企业和高端项目86家,实现产值18.64亿元,利税1.38亿元。完善人才服务保障机制,通过中关村高端人才高级工程师(教授级)职称评审“直通车”制度,为126名高级人才评上了教授级高工;累计为科技企业高端人才配租公租房5500余套,为300多名企业高管子女解决了入学入托问题,为重点企业量身定制了医疗服务计划;制定《海淀区重点企业标准化服务工作实施细则》,建立了“一口(窗口)一卡两标准(流程和服务)”绿色服务标准化工作体系。
8.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活力之源
不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大力开展体制机制创新,特别是在推进协同发展体制机制创新上成果丰硕。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北航等共建“北京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与“增材制造创新中心”,首批启动建设大气治理及水处理等5大协同创新中心,机械式去除PM2.5等40余项技术成果项目进入各中心进行孵育;成立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已初步完成仿真与设计、智能机器人、先进制造、智能电网、水处理、节能减排、信息安全、空间信息8个协同创新中心组建,与“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等6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开展实质性合作;与苏家坨镇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共建北京协同创新园,占地600亩,建筑规模50万平方米,已有5家上市公司、3家行业龙头企业及50家中小企业意向入驻园区,建设总部和研发中心;与中科院北京分院共建中科海淀先进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促成落地北京重大科研成果9项,投资额2.6亿,促成中关村核心区重要合作项目9项,成交额1.1亿;采取“中试基地+中试基金+中试平台”模式,推动高校院所与投资机构、政府联合共建中试基地近20个。加快推进军地统筹,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已与航天科工集团设立航天科工军民融合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和航天产业投资基金,基金总投资规模40亿元,中关村核心区首个军民融合产业园和军民融合产业联盟成立。在推进外汇管理试点改革方面先行先试,自2014年1月中关村管委会正式授权海淀区率先试行企业境外并购外汇管理试点政策以来,已有纳通科技集团、合众思壮、恒泰艾普、华油惠博普和启迪控股5个试点项目的外汇登记申请获得受理,园区现已成为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的16个资本金结汇试点之一,外商投资企业可根据实际经营需要在银行办理结汇,大幅提升了外资利用效率。率先搭建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服务平台,通过加强与专业信用评价机构的合作,开展专业信用评级和企业信用备案工作,健全守信激励、失信惩戒和复信宽容机制,全方位构建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园区将围绕推进完善核心区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政策、搭建核心区创新平台、深化科技金融创新等十二项重点改革任务,深化科技体制与协同发展专项改革,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三)北京市中关村海淀园“互联网+小微企业”创新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北京市中关村海淀园依托雄厚的科技资源优势和很强的自主创新能力,经过持续努力和不懈开拓,小微企业与互联网相融合已成为园区特色,在创新发展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仍面临一系列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
1.融资难仍然是最大痛点
小微企业规模比较小,实力相对弱,财务经营状况和未来发展前景不易判断,融资渠道单一,除了自有的有限资金外主要靠银行间接融资。特别是中关村海淀园的企业大多都是科技型小微企业,除了知识产权和技术之外,缺乏抵押物作为担保来进行融资,很难从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获得融资支持。虽然会有一些企业通过私募股权、风险投资以及电商平台的授信贷款等方式获取融资服务,但各个大银行的贷款主要流向了具有强大资产抵押担保的大型企业,造成了科技型小微企业因为长期得不到所需资金,形成融资难的局面,阻碍了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
2.信息技术可获取度有限
大多数小微企业往往因为资金、人才、服务不足,普遍互联网应用水平薄弱。小微企业特别是初创企业因经济承受范围有限,一般无力偿付较高的软硬件配套设施投入成本。同时,互联网创业创新需要既懂行业特色又懂互联网思维的复合型人才,但大部分的小微企业员工整体素质不能满足需要。另外,针对小微企业的信息服务市场发展缓慢,公共云服务、开源软件供给不足。
3.制度藩篱掣肘新兴业态
政策壁垒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互联网创业创新。一方面,大量互联网创业创新因行业准入限制,审批不合规,被扼杀在摇篮中。另一方面,网络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缺失,原有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相对滞后,致使网络知识产权维权困难,互联网模仿和抄袭普遍,势必影响创新成果的市场价值。突破体制机制约束,完善产权司法保护,破除互联网创业创新阻力已势在必行。
4.企业税费负担还比较重
据了解,小微企业需要交纳各种税金,并且很多都和大企业适用相同的税率,还要交纳各种各样的费用,一些小企业反映,如果把各种隐性的、显性的税加在一起,企业的平均税负会在40%以上。根据《福布斯》的测算,目前中国的宏观税收负担指数位居全球第二。即使是将小型微利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因素考虑在内,与国际平均水平相比,我国的税费也要高出2个百分点。由此可见,较重的税收负担也是阻碍海淀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的一个原因。
5.相关政策适用性不够强
园区现有政策体系中具体专项条款包括60多个,并且同性质的专项分散到不同的政策办法中,由不同主管部门负责实施,同时政策办法中的部分专项有所重复、交叉,导致有限的财政资金较为分散支持。现行政策体系中有很多专项条款是对单个企业进行直接补贴、直接资助等支持,而对各类服务平台进行支持从而达到对企业间接实施“普惠制”补贴的专项条款还较为欠缺。小微企业的项目申报还要通过一系列反复评审的程序,需建立更科学、可量化、市场化的项目评价与监督约束机制。
四、北京市中关村海淀园“互联网+小微企业”创新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互联网+小微企业”是北京市中关村海淀园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改善民生、促进稳定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海淀园管委会通过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线,以重点功能区建设为抓手,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强化核心区科技创新示范、引领地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高精尖”产业结构转型,打造“互联网+小微企业”产业集群,促进其迅速发展,增强在园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
“互联网+小微企业”在经营方面有较大的科技性和灵活性,能规避不少大企业无法回避的风险,但是由于其自身规模小,经营分散,融资困难,多为劳动密集型、微利型企业,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更易受到冲击。在当前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面对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涨,利润空间缩小,资金短缺融资困难,自身素质不高等因素影响,企业发展空间受到限制,“互联网+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一)海淀园“互联网+小微企业”创新发展机遇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海淀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围绕中关村科学城建设、北部生态科技新区建设、“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建设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四大重点任务,开创了中关村核心区创新发展的新局面,目标是实现培养和聚集一批优秀创新人才特别是产业领军人才,研发和转化一批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做强做大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
1.政策红利助力海淀园“互联网+小微企业”的发展
2010年,国务院批复中关村的“1+6”政策,即“1”是搭建中关村创新平台,“6”是中央级事业单位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权改革试点政策、税收优惠试点政策、股权激励试点政策、科研经费分配管理改革试点政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试点政策和建设全国场外交易市场试点政策等,推动区域向高精尖发展。2013年,海淀园共有25家国有企事业单位开展股权激励试点,占全市总量的43.9%;528家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试点政策,新增归集项目加计扣除额9.46亿元,为企业减免税款1.42亿元;50家企业享受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试点政策,超过工资总额2.5%的税前扣除金额为1545.98万元,为企业减免税款231.9万元。同年9月,财政部、科技部、国家税务总局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中文化产业支撑技术等领域范围试点的通知》,提出在中关村示范区开展试点的四项新政策(简称“新四条”),即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中文化产业支撑技术等领域范围试点、有限合伙制创业投资企业法人合伙人企业所得税试点、技术转让企业所得税试点和企业转增股本个人所得税试点等四项政策。各类优惠政策的颁布和实施为“互联网+小微企业”的诞生奠定了良好的生长土壤。
2014年初,北京市根据中关村“1+6”和“新四条”先行先试政策之后,大力探索符合自身环境的发展方式,通过北京市财政局、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等部门联合发布《加快推进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协同创新若干意见》,提出开展高等学校科技成果处置权管理改革、开展高等学校科技成果收益分配方式改革、建立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项目储备制度等十条高校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新举措,简称“京校十条”,对进一步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创新和激发高等学校科技资源活力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随后,北京市科委会同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等部门研究拟定《关于加快推进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若干意见》(试行),在科技成果管理、科技资产管理、财政经费管理、科技人员激励等方面取得了政策新突破,即将推出深化科技成果管理改革、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进科研资产管理改革、深化财政经费管理改革等九条科技体制改革新举措,简称“京科九条”,为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强力支撑。
在发展的过程中,政策不是一成不变,而是紧随形势和要求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2009年,海淀园被批复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之后,海淀区整合出台“1+20”系列政策;2012年,整合出台“海淀区加快核心区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政策体系”;2013年,发布《进一步加快核心区科技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13—2015年)》,强化核心区示范引领作用。2014年,核心区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习近平总书记对首都功能定位的新要求,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专门成立了“核心区政策调整工作组”,对现行海淀区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政策体系进行调整。调整坚持市场导向、注重衔接、重点聚焦和强化绩效四个原则,聚焦创新生态环境、释放创业活力、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服务重点产业发展四个板块,建立核心区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1+4+1”政策体系,包括1个意见、4个支持办法和1个试行评价办法。调整后的政策体系,实现了“四个转变”,即在专项数量上,实现“精简化”转变,在支持方式上,实现“效果化”转变,在支持对象上,实现“普惠制”转变,在支持领域方面,实现“特色化”转变。
2.海淀园产城融合促进产业要素与城市要素同步集聚
近年来,海淀园不断推进中关村科学城、北部生态科技新区重点功能区建设,着力打造两个万亿级经济增长极,构造“一城三街”的发展模式,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中关村科学城和北部生态科技新区两大聚集区为国家北京市“十二五”时期重点规划建设的“两城两带”的重点区域,是提升首都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腹地。中关村科学城是中关村核心区的核心,是中关村战略新兴产业策源地;海淀北部生态科技新区是首都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关村创新中心区(CID),是专精特新产业聚集区、产城融合智慧新区和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按照“用地集约,产业集群,设施配套,生态良好,城乡一体”的原则,重点规划建设“一心一带多组团”。
2013年,北京市政府提出在中关村核心区建设“中关村软件城”“知识产权与标准化一条街”“创新创业孵化一条街”“科技金融一条街”,由海淀园作为牵头部门,建立市、区、园区三级工作推进机制,在全面梳理“一城三街”空间资源的基础上,大力推动空间规划、业态调整、机构引进、政策扶持等工作。中关村软件城以“中关村软件名城”及周边地区为基础,开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产业规划、空间腾退及成果展示等工作,促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产业聚集和上下游产业链的延伸发展。“科技金融一条街”整合中关村PE大厦、e世界等楼宇空间资源,着力促进科技金融要素的聚集和创新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和标准化一条街”主要吸引社会资本进入,主要用于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知识产权运营和技术转移工作。
按照《智慧海淀发展纲要》的统一部署要求,以“四智一高”(四智即智慧政务、智慧园区、智慧城区和智慧家园,一高即信息产业高地)为总体建设目标,充分发挥海淀科技资源和产业科技优势,推进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的民生工程,推进以社会公共服务为重点、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网格化为依托、以职能部门和街镇便民服务事项整合下成为特色的“智慧海淀”建设。“智慧海淀”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实现海淀区政务云平台顺利上线;扩大My-haidian公益无线覆盖范围,网络接入点达到2000余个,租用互联网带宽4000M;推进第四代移动通信TD-LTE网络和光纤到户,共建设基站1100个,宽带用户达107万户,其中光纤接入56万户,完成有线电视数字化改造约85.8万户,其中高清化改造约58万户。
3.资源优化配置提升园区“互联网+小微企业”融合发展水平
海淀园通过整合线上线下创新创业服务资源,搭建中关村协同创新服务、技术转移与知识产权服务、创新创业信息服务三大平台,部署了线上线下一站式平台,完善服务支撑体系和平台功能、加强资源对接,以互联网服务模式推进创新创业、技术转移和知识产权商用化。2013年1月,海淀区发布《海淀区创业期科技型企业集中办公区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办法》明确了集中办公区主要服务内容、设立条件和批准程序等,同年4月,科技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建设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的意见》,提出以中关村西区为核心打造技术转移集聚区。
2012年,科技部、中宣部、文化部等五部委发布首批16家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以海淀园为核心的中关村被评为“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基地以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路线图为指导,以专项资金为手段,大力支持新媒体、网络应用、数字设计、数字出版及动漫游戏等文化科技产业发展。设立动漫游戏、网络教育、智能硬件等领域4支产业基金,形成了社会资本的放大效应;依托中关村玉渊潭科技商务区,成立中关村互联网文化创意产业园,抢占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制高点;凭借海淀区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互联网产业基础,力促中关村数字物流港转型升级,打造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
2012年9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等九部委联合下发《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的意见》,同年,“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在中关村西区挂牌。2013年,“互联网金融中心”“互联网金融产业园”“互联网金融基地”揭牌成立;2014年5月,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正式成立;同年,中国人民银行中关村支行落户核心区。2015年4月,全国首家互联网金融行业服务平台——中关村互联网金融服务中心成立。2014年,海淀区互联网金融产业全年实现税收4.74亿元,同比增长高达63.4%,海淀区互联网金融机构已达175家。
4.推进人才特区建设,为海淀园“互联网+小微企业”提供人才保障
2011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联合下发《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人才特区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在中关村建设中国特色人才特区。截至目前,海淀区共有751人入选“千人计划”、236人入选“海聚工程”,126人入选“高聚工程”,分别占全市总入选人数的67.8%、38.6%和66.7%;确立“海英人才”计划,已有331人入选“海英计划”。
海淀区在此基础上,一方面加强了企业博士后工作站、院士专家工作站、青年英才基地“三站”建设工作,通过中关村高端人才高级工程师(教授级)职称评审“直通车”制度,为126名高级人才评上了教授级高工。另一方面加强中关村高端人才创业基地建设,基地位于中关村天工大厦,2012年由中关村管委会、海淀区政府、北京科技大学三方联合发起,已聚集高端企业和高端项目86家,实现产值18.64亿元,利税1.38亿元。
通过完善人才服务保障机制,协调解决高端人才住房、落户、配偶随迁、子女上学等问题,累计为科技企业高端人才配租公租房5500余套,为300多名企业高管子女解决了入学入托问题,为重点企业量身订制了医疗服务计划,并制定《海淀区重点企业标准化服务工作实施细则》,建立“一口(窗口)一卡两标准(流程和服务)”绿色服务标准化工作体系。
(二)海淀园“互联网+小微企业”创新发展面临的挑战
面对如此优厚的发展机遇,很多“互联网+小微企业”开始谋求技术改革创新,探索新的技术力量,为海淀园的发展增加收入、提升品质发挥作用。在不断占据市场的同时,它们也面临着经营成本提升影响生产经营、资金支持不足、创新技术人才缺失等挑战。
1.居高不下的经营成本制约“互联网+小微企业”的转型升级
人工成本的普遍上涨,用工成本高,已成为海淀园“互联网+小微企业”发展的最重包袱。房价、物价上涨使得人们的生活成本上升,人们要求的薪酬水平也因此而不断攀升,同时《劳动法》对劳动者的保护范围和力度逐年增强,企业也注重包括基本社保、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障等基本薪酬外的支出关联成本。在调研中,很多企业表示,海淀园同行业竞争压力是“互联网+”企业面临的共同问题,这也造成企业辛苦培养的精英员工容易跳槽,企业在维护企业员工投入上必须投入更多的成本,而对于新员工,企业也要通过增加人力资源成本的方式进行上岗培训。
小微企业经营面临的问题是从市场上获取资源的能力弱,在产业链中缺乏议价能力,伴随着原材料、劳动力、租金等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这些小微企业无法通过商品定价转移成本,利润空间遭到大幅压缩。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小微企业必须大力提升信息化水平作为自身的创新点和竞争点。在降低经营成本的过程中,这些企业尽管已是“互联网+”,但它们还不能最大化的将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等环节通过企业内部信息资源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综合管理,达到在互联网环境下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的目标,企业利用自身积累的信息资源、专家技能等用来改进自身创新能力、提高生产效率和员工能力水平的办法还不多。市场机制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小微企业意识到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但是由于发展过程中成本高、缺少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支撑,转型步伐非常缓慢。
2.“互联网+小微企业”的发展出现资金支持问题
虽然海淀园给予的优惠条件面面俱到,但在调查中,多数“互联网+小微企业”还是认为自身发展的流动资金不足,对于这些企业的外部发展环境而言,融资渠道单一是重要原因。很多政策制定者、经济学者提出了很多方法和措施,可是在实际操作中,实施的过程和效果都不足以解决问题。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仅有申请贷款、发行企业债券、发行股票上市直接融资三种途径,而政府已将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作为大中型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措施,中小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和股票上市融资很困难,因此,小微企业只能通过申请贷款这一种融资方式。在具体操作中,向国有银行贷款,完全是遥不可及的选择,商业银行放贷要求条件相对于国有银行要低,但借款所需时间长、借款成本高,需要提供足值的抵押物做抵押,很多小微企业没有足够抵押物很难承受如此高成本的融资。最终,它们大多只能通过小额贷款公司、民间借贷,导致融资渠道单一、发展资金匮乏、经营运转低效,制约着小微企业的转型发展。
在这些“互联网+小微企业”的内部管理方面,资金情况也涉及到资金管理水平低的问题。根据在海淀园向这些企业发放的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受人工成本上升、市场销售不利等影响,一些“互联网+小微企业”出现利润率下滑的局面。在调研企业和交流探讨的过程中发现,很多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亟待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需要提升。公司发展对经营情况把握不准,对市场的变化判断不清晰,导致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成为空壳,内部的细节不严谨,每个环节出现问题也很难察觉。资金预算不能做到全面详细、贯穿全年生产经营始终,就造成了投资、生产、决策的盲目,这时企业过度依赖现金流,会使企业的资金占用成本上升,而资金的使用效率却在降低。资产负债率长期偏高,容易引发小微企业的破产风险。
3.创新人才的紧缺致使“互联网+小微企业”发展动力不足
企业核心竞争力依赖优秀人才、管理和科技创新能力,人才缺乏是大多小微企业的难题。目前,海淀园“互联网+小微企业”企业规模小,发展空间有限,用人观念和机制比较滞后,对优秀人才难以形成吸引力,也难以留住优秀人才,出现了企业对人才求贤若渴,人才对企业“引不进、管不好、留不住”等用工难的境地。
人才引进难、留住难,是影响海淀园“互联网+小微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调查问卷中,海淀园多家“互联网+小微企业”表示,人才缺乏、劳动力不足,具体表现为促进企业创新发展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紧缺,维持企业正常生产秩序的普通工人紧缺。很多小微企业还缺乏长期规划,虽然生产经营活动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但经营理念上只顾快速赚钱的短期效益,对科技研发和创新发展的重视程度偏低,导致人才引进的频率下降,造成人才紧缺。在高等学府林立、人才济济的海淀区,这些小微企业没有长远的人才引进、培养、管理、使用等人力资源规划,也缺少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提升人才的机制、政策和环境,使得它们在“互联网+”的同行业竞争中,技术人才留不住,普通工人流动大。调查发现,在海淀园内“互联网+小微企业”中,设立技术中心的企业数量不到一半,拥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才占比不到2%,有的企业甚至没有一个获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才;高级管理人才400多人,平均一个企业不到10人,平均值相对较低。
在企业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有的企业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甚至还出现劳资关系不规范、不平等的问题,吸引不到优秀人才,同时,大多数小微企业不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员工缺乏共同的价值观念,对企业的认同感不强,往往造成个人的价值观念与企业的理念的错位,这也成为这些小微企业难以吸引与留住人才的重要原因。
“互联网+小微企业”加快了信息网络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了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的培育发展,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广阔的发展契机。通过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海淀园的这些企业将创新发展创造新的产业模式,为企业的未来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五、北京市中关村海淀园“互联网+小微企业”创新发展对策建议
北京市中关村海淀园“互联网+”与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相结合,是在信息技术和大数据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小微企业创新发展和获得成功的关键路径。以互联网思维分析小微企业的成长过程,用全局普惠的角度直面小微企业面临的困难,坚持超前规划布局,顶层设计原则,通过系统地升级园区管理为小微企业发展助力。
破解小微企业的发展问题,关键是要解决小微企业的“人”“财”“市场”和“管理”等问题。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推动北京市中关村海淀园“互联网+小微企业”创新发展也就是要运用互联网技术帮助小微企业解决以上四大主要问题。具体而言有以下九个方面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在线企业运营诊断和评估体系
1.构建园区小微企业发展评估指标体系
为了保障园区小微企业的发展,需要建立对园区内小微企业发展运营情况的诊断和评估体系。通过建立小微企业发展诊断与评估指标体系,能够准确地对园区内小微企业发展情况实时监控和跟踪研究,从而对园区内小微企业的发展运营情况形成有效的管理。
通常对于小微企业而言,其运营发展相关的核心要素包括:企业家领导能力,企业研发能力,资源获取能力,市场能力以及风险控制能力等。所以在形成和构建园区小微企业诊断管理指标体系应当参考以上各类问题,形成具体的指标体系。
2.搭建园区小微企业运营诊断在线系统
为了有效的进行园区企业诊断和评估能力,根据指标体系形成在线的诊断系统。建设小微企业在线管理系统,与各小微企业进行信息对接,从而形成在线的信息收集系统,能够实时地进行小微企业运营数据采集。
在线系统要以数据库作为支撑,与园区内各小微企业业务运营和管理系统进行对接,从而形成密切的信息交互,实现数据采集和信息交流的自动化和实时化。并且对系统设置重要的警告信息,一旦出现极端值将会进行报警。
3.定期公布诊断报告并组织问题企业研讨
根据企业在线诊断和评估数据,根据企业要求,定期进行诊断报告的发布,为园区小微企业进行运营管理自我检查提供信息和数据依据。并且可以根据园区小微企业的发展要求,为其提供发展问题的诊断及分析服务,对小微企业发展提供必要的建议。
(二)建立小微企业互联网金融融资平台
1.建立园区小微企业发展支持基金
构建全面完整的基金运行机制。参考国外较为成熟的基金管理体制,制定出台对海淀区具有全面指引性的基金管理措施,扩充小微企业发展基金。设立一个大规模的母基金,并通过各级财政资金、区属国有企业和区内金融服务机构共同筹资组成,在基金实行过程中,不断放大资金作用效益。在设立母基金的条件下,设立政府引导的专项子基金。基金为不同发展阶段的小微企业提供不同类型的发展服务基金。如给予正在进行产业转型升级或是成长为中大型的小微企业提供产业发展扶持基金,助推企业健康发展;给予正在计划并购的企业提供并购专项基金,推动企业较好地完成并购,并且降低并购成本;给予创业期的小微企业,提供专项的创投基金,帮助扶持企业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成长。
2.提升融资服务水平
政府作为企业强有力的平台,应该成为银企合作的纽带和桥梁,创新参与模式,着力打造一批政府出资为主、经营规范、业绩突出、实力雄厚、信誉良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政府性融资服务机构,研究为小微企业的融资服务模式和信贷风险担保体制机制,作为服务小微企业的主要力量,积极发挥“接地气”优势和“放大器”作用,支持行业有序健康持续发展。从政策层面支持和鼓励融资服务担保机构创新担保服务模式,创新开展知识产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动产质押、股权质押、订单质押、仓单质押、保单质押等抵押担保贷款业务;促进金融服务机构开办商业保理、金融租赁和定向信托等融资业务;促进保险机构创新资金运用管理方式,采取投资企业股权、基金、债权、资产支持计划等多种方式,为小微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发展源动力,并从外部获得技术支撑。
3.建立互联网金融融资平台
借助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服务渠道。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模式是第三方支付、P2P贷款、众筹等模式,其本质就是互联网+金融产业,就是传统金融产业利用互联网实现的服务创新,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金融风险控制能力。小微企业应当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发展,获得较好融资服务,主要有三种模式可以运用:一是平台融资模式。小微企业采用第三方互联网中介平台,公布融资需求,寻找恰当的贷款方,努力实现借贷双方直接交易,减少交易成本,强化了风险防控。二是针对其服务领域小微企业的融资要求,由互联网优质企业成立小额贷款公司。该方式门槛低,程序简单,比较适合小微电商企业。三是众筹模式。小微企业或创业项目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以资助、参股、预售服务等方式面向个人或机构募集投资资金。
(三)建立小微企业人力资源供需数据库
1.建立小微企业在线人才测评体系
小微企业必须大力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立在线人才测评体系,形成一个科学有效、制度完整的招聘、任用、激励和约束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来吸引、培养和留住人才。小微企业初创期,规模小、实力差、品牌影响力不够,这使得多数的小微企业难以提供高薪酬来吸引人才。为了使得公司正常地运营,合适的人才可以通过内部培养的形式来保持人员的稳定。另外,创立者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人际关系来广揽人才。进入成长期之后,小微企业要改变传统非正规的人才引进模式,应强化招聘人才的教育培训,建立起科学合理的人员招聘、选拔和培训机制,进行正规的市场招聘。进入成熟期后,企业要健全人才引进和使用的长效机制。所以园区根据小微企业的发展需求,构建小微企业人才的在线测评系统,能够有效帮助小微企业了解自己的人才现状和对自身人才需求进行正确的判断。在线人才测评系统是促进小微企业人才补充和完善的重要手段。
2.形成园区企业人才需求数据库
构建园区企业人才需求数据库,从需求端形成明确的企业人才需求,从而更好地形成人才寻觅和挖掘的标准,数据库应当具有以下的功能。
一是指标内容包括学历与职称、年龄、工作态度等;二是要构建人才数据收集与信息反馈机制。在招聘过程中碰到高素质人才现阶段却没有岗位,企业就必须建立人才储备机制,与这些人才保持适当的沟通联系,以备企业未来人才引进和使用;三是要完善企业人才档案。人才档案是一个企业软件的保险柜。企业通过档案上的信息与人才进行联系和招聘,让这些人才归为企业所用,使得企业达到未来的战略发展目标。这样既能提高招聘的效率,又能减少企业现阶段急需的高端人才的招聘成本。
3.激活人才市场自由交易机制
首先是实现园区内部小微企业之间的人才自由流动。园区内小微企业之间可以形成相对自由的人才自由流动,形成园区人才的优化配置和交易机制。
其次是大力引进外部人才的进入。但是仅仅依托园区内小微企业现有的人力资源的交易并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必须进一步从外部引进大量人才。园区应当积极地参与社会人才资源教育体系,参与人才的横向和纵向流动,形成更活跃的人力资源交易机制。
最后是通过培训形成人力资源的提升。企业应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力度,强化人力资源教育培训。在创立期,受资源不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小微企业难以聘请专业的教育培训人才。这个时候,企业的教育培训主要依靠员工之间的相互交流,管理者要多鼓励员工进行自我和相互学习。进入成长期后,随着企业的实力增强,业务要求更加专业,企业要开始进行员工的正规教育培训。在开始培训之前,管理人员要根据员工的教育培训要求“因材施教”,并制定正规的教育培训方案。考虑到教育成本问题,可以考虑AA制教育培训(企业和员工共同承担培训费用)和网络教育培训模式。小微企业进入成熟期后,必须建立完善的教育培训体制。同时,除了业务专业知识的培训之外,企业要逐步重视塑造员工价值观,以增强员工的企业认同感和凝聚力。另外,企业要建设学习型组织,培养员工自主相互学习环境,以提高组织的自运行能力。
(四)建立小微企业市场数据系统
1.构建园区企业市场资源共享数据库
围绕园区小微企业的主要市场行为,建立园区小微企业市场信息数据库,将全区内主要企业的关键市场指标纳入数据库进行统筹管理和监控,通过数据库对园区小微企业市场行为进行分析,并对其可能的市场机会和发展机会进行诊断与评估。
2.提供产品市场供需前景预测和评估
基于园区小微企业市场资源的共享数据库及定期形成的诊断分析报告对园区小微企业市场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和预测,对市场前景较好的企业进行优势支持,对市场资源出现问题的企业进行监控和管理,对于市场出现问题的企业及时介入帮助其扭转市场和关键的产品服务体系。
3.建立市场风险预警、报警机制
依托市场分析建立园区企业发展的风险识别机制和风险预警报警机制。当企业发展可能遇到问题的时候,系统将直接进行报警,帮助小微企业及时发现问题,进行业务调整,从而为小微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五)建立智慧园区管理支持系统
1.完善智慧园区硬件服务体系
按照《智慧海淀发展纲要》的统一部署要求,以“四智一高”(“四智”即智慧政务、智慧园区、智慧城区和智慧家园,“一高”即信息产业高地)为总体建设目标,充分发挥海淀科技资源和产业科技优势推进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的民生工程,推进以社会公共服务为重点、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网格化为依托、以职能部门和街镇便民服务事项整合下沉为特色的“智慧海淀”建设。
2.升级小微企业对接软件系统
依托园区智慧管理系统,定制小微企业现代化办公管理软件,并提供园区小微企业安装使用。同时升级园区管理和小微企业办公管理系统,与常用的企业管理软件如ERP等进行系统对接,增加智能化园区的办公管理系统的包容性。
3.全面升级小微企业管理能力
通过整合线下线上创新创业服务资源,搭建中关村协同创新服务、技术转移与知识产权服务、创新创业信息服务三大平台,部署线上线下一站式平台,完善服务支撑体系和平台功能、加强资源对接,以互联网服务模式推进创新创业、技术转移和知识产权商用化。
通过智慧海淀建设方案,形成智慧园区现代化管理体系,全面提升园区企业现代化组织和管理能力,降低管理成本,提升企业管理效率。
(六)建立园区小微企业孵化器
1.建立小微企业孵化器
科学规划企业培育孵化基地,优化金融聚集布局。鼓励发展要素市场,建立金融交易服务平台。培育发展金融服务业,延长新兴金融发展供应链条,促进金融服务发展。形成完善的投融资机制,促进金融服务对科技成果转化,引导社会资本支持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和产业化。
加强政策指导,打造上市企业培育孵化中心。政府应围绕新出台的“创业摇篮计划”和《关于加快推进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若干意见》,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构建,形成产业政策相衔接、分段服务的一体化政策体系,分步骤和类型为创业企业提供专业化、市场化、特色化的一体化服务,积极发挥政府财政性资金的杠杆效应,促进小微企业创新发展,推动企业不断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技术水平,大力增强小微企业核心竞争力。
2.建立智库支持小微企业发展
借助北京中心城区的功能疏解,加大对知名研究机构的引进,加强研究机构与本地企业的协调发展,增强企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打造适合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的良好的生态环境。
同时加强与北京当地高等院校的紧密合作,形成园区创新发展的专业技术智库,为园区发展和小微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可以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建立长期合作和联合研究机制,形成园区发展的强大驱动力。
3.加大对外联系提升孵化能力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及超越行政区划限制的重要举措的相继推出,海淀经济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首先,在国家重大战略对京津冀地区的发展日益重视的新时期,海淀区将加强与周边地区的产业分区和协同合作,加强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将在更大范围、更大尺度上拓展发展空间;其次,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运行承载力、打造美化生态环境、提高公共服务管理水平;再次,利用北京市各项相关政策,进行资源要素的优化整合,提升园区小微企业孵化和培育能力。
(七)全面升级园区服务体系
构建全领域覆盖小微企业的服务体系,如科技服务机构、咨询服务机构、法律服务机构,建设运作规范性强、支撑力强的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满足小微企业需求的定制化服务。全面打造园区服务体系,构建全方位资源的要素优化共享服务体系,主要有:
信息服务。利用信息连接平台,解决小微企业信息缺失、信用缺失等问题,帮助企业疏通政策支持渠道,及时获得政策信息,并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给予切实有效的信息服务。
为小微企业提供第三方服务。如:科技服务、信息咨询、法律咨询、政策咨询等多层次、多方面的服务,实现服务需求方和供给方的有效连接。
技术服务。利用技术对接平台,充分实现材料设备、研发技术等资源的供给与需求的有效结合,如医药产业、文创产业、软件设计等专业性强的行业,将大大减少技术需求者的投入成本。
(八)发展新三板加速器
参考国外成功模式,加大市场化力度,培育成熟的资本市场,疏通小微企业直接融资的渠道、扩大融资规模。培养造血功能,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发挥政府投资的巨大作用,扩大财政资金效应,成立小微企业创业风险基金,打造财政支持的新范式。
加快建立海淀区新三板产业培育加速器,鼓励区内小微企业新三板上市,扩大融资空间。通过借鉴国内先进模式,通过“金融资本、政策扶持与科技成果转化”融合的孵化模式,促进企业实现新三板—创业板—主板的真正发展,其涵盖领域主要包括互联网企业、互联网金融、智能制造、生命科技、新能源新材料、航空科技等重要行业,主要支持准新三板与新三板、未来转板创业板及主板优质企业。构建政府补贴和市场运作的创新机制,提供公共服务,推动资产支持计划,建立定向私募产业基金,帮助入驻“新三板加速器”企业获得好的信用担保以及长时间的优质信用资本。
(九)构建产业联盟,促进企业和产品无缝对接
由政府牵线搭桥,形成产业联盟,让产品和企业达到无缝合作。以“大手拉小手”形式开展支持和帮助工作,加快形成企业产品和服务在供应链上融合发展:一是通过制定相应采购政策,鼓励和支持采购人优先选取海淀区的优质创业产品和服务;对于在小微企业发展方面有支持和帮助的采购人,将在企业投融资等方面获得优先享用优惠扶持政策。二是也可以借鉴美国的政府采购政策,创新政府采购模式来扶持小微企业。例如财政部门可以优选一部分部门预算,直接针对优质可信的小微企业进行采购。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也可采用整合优化政府采购招标项目储备库,扶持区内优质小微企业。
六、结语
创新来源于资源要素优化整合和科学配置。创新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是国家发展的全局核心。而在创新发展中“互联网+”带来了新的时代,北京市把推动小微企业创新摆在了突出的位置,着力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发展创新激励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形成了以“互联网+”创新服务为主要引导和支撑的小微企业创新发展新体系和新模式,领跑了创新发展。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无论是面对伟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还是面对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新产业,需要认清形势、抢抓机遇、勇于创新,相信通过北京市民的共同努力,“国际一流的创新之都”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宝凯馨,林刚.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品牌传播策略研究——以小米手机为例[J].品牌(下半月),2014(6):78-80.
[2]王俊峰,王岩.我国小微企业发展问题研究[J].商业研究,2012(9):86-93.
[3]陈守则,刘旭明.危急中突围的小微企业营销战略与策略选择[J].企业研究,2012(17):42-44.
[4]李海舰,田跃新,李文杰.互联网思维与传统企业再造[J].中国工业经济,2014(10):135-146.
[5]冯雪飞,董大海,张瑞雪.互联网思维:中国传统企业实现商业模式创新的捷径[J].当代经济管理,2015(4):20-23.
[6]陆岷峰,史丽霞.互联网思维嵌入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的对策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2015(2):24-27.
[7]刘克崮.建设中国草根金融体系、促进草根经济发展和城乡就业——兼论我国小企业融资难的破解[J].管理世界,2009(1):1-4.
[8]陈勇俊.大数定律与小微企业授信模式研究[J].上海金融,2011(12):114-116.
[9]郭雅.我国小微企业融资困境及对策建议[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3.
[10]马乃云,张安安.完善财税政策,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2(8):7-10.
[11]Makino.S, Isobe, T, etal.Does Country Matter[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al,200425(10):1027-1043.
[12]顾力刚,方康.企业生态学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10):119-123.
[13]潘峰,曾小丰.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的生态模型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8):127-128.
[14]宋阳,祝木伟.企业生态理论对我国中小企业成长的启示[J].湖湘论坛,2004(4):65-66.
[15]王宇露,陈瑛.基于生态学的企业生境与企业成长关系理论构建[J].上海电机学院学报,2006(6):26-29.
[16]张玉明,段升森.仿生学视角的科技型小微企业成长机制模型构建[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50-54.
[17]张玉明,李娓娓.从仿生学视角构建科技型小微企业内生成长机制[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9(7):37-41.
[18]Malone, T.W., J.Yates, andR.I.Benjamin.Electronic Markets and Electronic Hierarchies[J].Communication of the ACM,1987,30(6):484-497.
[19]EconomidesN.The impact of the Internet on financial markets[J].Journal of Financial Transformation,2001,1(1):8-13.
[20]Granados N F, Gupta A, Kauffman RJ.The impact of IT on market information and transparency A unifed theoretical framework[J].Jouran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2006,7(3):148-178.
[21]Berger, Allen N., Gregory F.Udell.A more complete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SME finance[J].Joural ofBanking&Finance,2006(30):2945-2966.
[22]Ahlgren B, Dannewitz C, Imrenda C, et al.A survey of inforamtion centric netwoking[J].IEEE Communicaitions Magzine,2012,50(7):26-36.
[23]Xylomenos G, Ververidis C, Siris V, et al.A survey of information centric netwoking research[J].IEEE Communication Surverys & Tutorials,2014,16(2):1024-1049.
致谢
2016年3月,我们来自五湖四海,相聚国家行政学院第15期青年干部培训班,一起学习知识、一起交流体会、一起研究课题。“人生天地之间,犹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一起度过青春而成熟的时光总是难忘而美好的。
在国家行政学院培训部的精心组织下,在北京市委组织部的大力支持下,在李江涛、樊继达两位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们课题组七位同志,聚焦“互联网+”背景下推动小微企业创新发展对策的探索与研究,以北京市中关村为重点进行调研,先后深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实地参观了大学生创业基地,参观了海淀区中关村创业大街、朝阳区798文化创意产业园,对中关村海淀园管委会、北京中科汇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明博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和隆软件有限公司等进行了重点的调研,与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党委程基伟副书记、北航团委肖洪书记、北京邮电大学团委任雄飞书记、北邮零时光咖啡乔丹总经理、北京海淀区组织部翟俊宏科长、北京海淀区经信委曹燕副主任、北京海淀区经信委杨晓燕、北京中科汇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游世学董事长、中科汇联肖纯副总经理、明博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韩康副总经理、北京和隆优化科技公司王晓峰总经理、北京和隆软件有限公司软件公司李明党总经理、北京华档科技有限公司谢沛频董事长、北京市中海纪元数字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罗建盛经理、北京海淀中小企业协会武兆华会长等领导、专家学者、企业家进行了深入交流,对北京市在推进互联网+小微企业创新发展方面的经验做法进行了全面深入的了解和学习。在此,诚挚地感谢所有帮助过我们课题组的北京市各有关部门、单位的负责同志。
回顾课题研究过程,我们要衷心感谢培训部安令裕主任、朱谐汉副主任、杨斌副主任,感谢班主任支远老师、项目组成员杨伟敏、黄创等老师,他们为我们课题研究的顺利完成做了大量的组织协调、悉心指导、服务保障工作。要感谢参加开题答辩时的专家和老师们给我们提出的宝贵意见。我们更要感谢国家行政学院李江涛、樊继达两位导师。没有导师们的谆谆教诲、精心指导和悉心关怀,我们的课题不可能顺利完成。在短短的研究学习中,您们用做人坦荡、严谨细致、认真负责、孜孜不倦、坚持不懈和崇尚科学的精神时刻激励着我们,教我们做事的方法、做人的道理、做干部的责任,引领我们走向科学研究的康庄大道。这些都将成为我们一生中宝贵的财富,我们将永远铭记。
唯其团结,才更显友情;唯其经过,才弥足珍贵。我们课题组七人,目标清晰、团结合作、分工负责,一起深入调研、热烈讨论、细查资料、用心撰写、严格修改,研究过程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愉快认真。夏国恩同志、王波同志具体负责课题的开题报告撰写和统稿工作;杨芳胜同志负责创新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实践部分的撰写;金立军同志、张敏同志负责创新发展总体情况与实践探索部分的撰写;岳彦同志负责创新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部分的撰写;吴娅娟同志负责创新发展的对策与建议部分的撰写。每位组员都按照分工,不辞辛苦、积极主动、创新创造,按时完成了课题研究和撰写任务。
课题组成员所在单位的领导、同事,课题组成员的家人,给予了我们极大的鼓励和帮助,正是他们的关怀、信任和支持让我们能够沉心学习、用心探索、潜心研究。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青干有“15”,能文又能武。为民多满足,聚力梦想图。课题组全体成员倍加珍惜一起学习探索、创新研究的点点滴滴;倍加珍惜朝夕相处、奋斗进取的美丽岁月;倍加珍惜来之不易、寄予厚望的组织培养。衷心祝愿北京市乃至全国的“创新之路”越走越好!祝愿我们亲爱的母校——国家行政学院在创新发展中事业更加辉煌。
指导老师介绍:
李江涛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
樊继达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
课题组成员介绍:
夏国恩 广西财经学院教务处处长
吴娅娟 安徽省合肥市团委书记
杨芳胜 甘肃省卫生计生委人事处副处长(正处级)
岳彦 辽宁省大连市地震局办公室主任
金立军 宁夏回族自治区非公有制经济服务局办公室主任
张敏 南京邮电大学团委书记
王波 四川省人大常委会民宗委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