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同型发展:对川西平原黄村统筹城乡发展实践案例的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5 研究思路

1.5.1 研究框架

本研究主要运用“国家与社会”这一成熟的理论分析框架,运用“发展主义”的相关理论来探讨地方政府在推动农村现代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行为逻辑。发展主义是一种认为经济增长是社会进步先决条件的意识形态。所谓的城乡统筹发展,实质就是“发展主义”的又一次扩张行为。成都城乡统筹发展以土地制度改革为突破点,就是要充分发挥土地资源要素效益,解决城市化和工商资本扩张的土地需求。在分析地方政府如何通过农地开发来贯彻其发展意愿时,本书将运用“发展型国家”等国家与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来阐释和分析地方政府汲取和整合各类社会资源的能力。并尝试探讨如下问题:作为积极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主体的地方政府与工商资本在农地开发中所呈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委会)在城乡统筹发展中扮演何种角色?同样受“发展主义”影响的村民又是以何种心态卷入这场开发式的发展进程中来的?

1.5.2 研究内容

本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对研究社区土地流转历史和现状的考察,探讨规模土地流转背景下的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对村民的影响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状况;二是对地方政府致力于激活农村土地资源要素而推行的农地制度改革状况进行介绍,探讨其理论和现实意义;三是考察在政府积极推动下的土地开发所引发的农地征用和房屋拆迁中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四是基于案例分析,对成都城乡统筹发展模式特征进行总结,并探讨政府与农民在农地开发中的互动逻辑。

1.5.3 主要概念界定

发展主义:是一种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价值观念,为当今西方现代化的主流话语,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深远。

认同型发展:指基于社会大众自下而上认同的由国家自上而下推动的,以经济增长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化进程。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是针对城乡二元结构而言的。主要是指国家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如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分治的状况,以城乡统一规划、协调发展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乃至于整个国家现代化事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学者们对“统筹城乡发展”有不同的理解:郭翔宇认为统筹城乡发展是针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下工农分割及城乡分治的发展状态而提出来的;要求我们站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宏观高度,把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纳入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与城市发展进行统一规划,综合考虑,改变重工轻农的城市偏向;是国家的一种政策倾向,是政府的一种宏观调控手段,其宗旨和目标是使城乡经济社会能够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见郭翔宇《统筹城乡发展:理论、机制、对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第26页)。黄坤明认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有两层基本含义:一指城乡之间的关系与发展,要做到统筹兼顾,不能顾此失彼;二指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两方面要相互适应、共同发展,使经济与社会发展互相促进、各得其所。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就是要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见黄坤明《城乡一体化路径演进研究——民本自发与政府自觉》,科学出版社,2009,第21页)。

土地流转:土地流转指的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村土地承包责任人将土地经营使用权转让给其他人或组织经营。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农地用途,但在实践中农地流转后往往被用于非农开发。

以租代征:是指在土地开发过程中,政府对没有完成征用的农用地以租用的方式进行非农建设和开发的现象,即在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存在的一种以租赁代替征用的土地使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