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达里雅博依绿洲及达里雅博依人的相关研究
1896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从于阗县城出发,沿着克里雅河横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抵达沙雅县,途中首次发现了今天被称为“达里雅博依”的这一村落附近的喀拉墩古城。斯文·赫定根据此次探险考察而撰写的著作《亚洲腹地旅行记》中,首次以“通古斯巴斯特”(Tonkus basste)这一地名来描述19世纪的达里雅博依绿洲及其居民的生活情况。这可能是关于达里雅博依人最早的文字记载。此后,1901年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在喀拉墩古城做了考古调查。1929年我国考古学家黄文弼首次对喀拉墩古城进行了短期调查。可以说,这就是国内外学术界对包括达里雅博依绿洲在内的克里雅河下游古老文明地带的早期的调查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和学术界对塔克拉玛干沙漠考察工作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学术界对包括达里雅博依在内的克里雅河下游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进行了有关调查研究。从国内外学界已经进行的研究成果来看,对克里雅河下游地区达里雅博依绿洲及其文化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笔者所查阅到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有7部专著、5篇学位论文、近100篇期刊论文、2篇科技报告、3张地图和1部民族志电影,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克里雅河下游地区的考古研究、生态问题、克里雅河下游塔克拉玛干沙漠综合研究、达里雅博依的动植物研究、达里雅博依人的遗传研究以及达里雅博依人民俗文化研究等不同自然与社会科学的研究。
一 有关考古学和文化人类学方面的研究
与人类学研究的其他领域相比,有关达里雅博依地区考古学研究成果最为突出。主要表现在1993年以来,新疆文物考古所和法国科学研究中心315所的中法克里雅河联合考察队在克里雅河下游地区先后进行的多次考古调查,其研究成果主要包括2001年在巴黎出版的专著《克里雅:一条河流的记忆——塔克拉玛干沙漠绿洲的考古与古代文明》以及1993年以来在国内相关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新疆克里雅河流域考古调查概述》(《考古学报》1998年第12期)、《1993年以来新疆克里雅河流域考古述略》(《西域研究》1997年第3期)和《圆沙故城之谜——中法两国专家对圆沙故城的考古发现》(《帕米尔》2006年第4期)等。这些研究成果介绍了克里雅河下游喀拉墩古城、圆沙古城遗址的考古发现和收获以及对达里雅博依乡附近的这些沙漠古城中发现的古代沙漠居民遗址、灌溉渠道、古墓群和其他出土文物进行的考古分析,鉴定了圆沙古城和喀拉墩的考古年代。这些研究中对克里雅河流域古文化的年代和克里雅河流域文化的经济类型的评价对我们了解人类适应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历史情况是非常重要的。
从该地区文化人类学研究情况来讲,研究成果较少。主要有维吾尔族学者买买提图尔荪·拜都拉的博士学位论文,并在此基础上撰写的专著《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一个维吾尔族村——达里雅博依》以及买提托合提·居来提的硕士学位论文《新疆于田克里雅人社会习俗变迁研究——以达里雅博依乡为例》(2011)。前者首次从社会人类学的角度,在对达里雅博依维吾尔族的婚姻、丧葬和亲属关系进行研究的同时,还探讨了达里雅博依人的文化变迁问题。后者主要是对达里雅博依人社会习俗的变迁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买提托合提·居来提在《于田县达里雅博依人与胡杨》(《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第1期)一文中,专门介绍了达里雅博依人的胡杨文化。此外,颜秀萍的《新疆于田县达里雅博依乡婚姻家庭现状调查》(《新疆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一文重点探讨了达里雅博依人的婚姻家庭和亲属关系。王小霞在《新疆沙漠腹地游牧维吾尔族族群研究》(《民族论坛》2012年第5期)一文中,探讨了达里雅博依人的受教育状况、宗教信仰、节日和婚俗等。
二 有关达里雅博依人民俗文化的研究
在相关研究中,关于达里雅博依维吾尔族风俗习惯的研究较多,主要集中于国内学者的研究。其中维吾尔族学者阿不都热夏提·木沙江、吾买尔江·伊明和买提赛迪·买提卡斯木的研究具有代表性。阿不都热夏提·木沙江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达里雅博依人的民俗文化及其演变状况。作者在其《塔克拉玛干腹地的自然绿洲——达里雅博依乡》一文中,通过自己1986年以来的多次调查,描述了达里雅博依人的历史、民俗文化及其变迁、生态环境状况等问题。买提赛迪·买提卡斯木在《达里雅博依人的风俗习惯》一文中,系统地介绍了达里雅博依人的物质生产和生活习俗、社会习俗和精神生活习俗等。他们收集的这些民俗志资料对达里雅博依人文化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买提赛迪·买提卡斯木在《塔里木文化孤岛》(2011)一书中,总结了自己1990年以来关于达里雅博依人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达里雅博依人的历史来源的新的观点:“今达里雅博依人是在塔里木盆地中世世代代生活下来的维吾尔族人的后代。”此外,吾买尔江·伊明在《塔里木心中的火》一书中,将克里雅河下游一带的历史考古和生态环境特点相结合,较为全面、系统地描述了达里雅博依人的历史、经济生产和生活、婚姻家庭、文化变迁以及当地人面临的环境问题等方面的状况。该专著对达里雅博依文化研究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达里雅博依人以其独特的文化受到了国内有些学者的关注。罗沛和马宏著《沙漠绿洲克里雅人》(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描述了包括达里雅博依人在内的克里雅维吾尔族的宗教信仰、节日文化、民间艺术、服饰文化等。尚昌平著的《沿河而居》(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版)在实地调查基础上,描述了今天的达里雅博依人的生活状况。
有关达里雅博依人的民俗文化还有以游记为主的文章,其数量较多。1988年至2010年共有50余篇期刊文章。这些文章内容涉及达里雅博依人的历史来源、牧业生产、饮食、服饰、居住、艺术、婚礼、丧葬、宗教信仰以及达里雅博依乡建立后发生的变化等诸多方面的描述。虽然这些文章的学术讨论不多,但是能够为我们了解20世纪80年代后的达里雅博依乡维吾尔族人的生活情况和文化变迁提供一些重要的信息。此外,1997年,维吾尔族作家阿布都热合曼·卡哈尔以在达里雅博依乡进行的社会调查为基础,撰写了小说《远方的人》,描述了达里雅博依人20世纪90年代及其以前的生活状况。我们从该书中可以了解到有关达里雅博依人的历史来源、传统文化、性格心理等诸多方面的信息。
三 有关达里雅博依人生态环境的研究
作为典型的沙漠腹地天然绿洲,达里雅博依绿洲受到了自然科学界的高度重视。自然科学的相关研究主要表现为国际和国内学术界生态学、生物学、地理学等学科的研究。在生态环境方面学术界最重要的研究成果有国际和国家级三次综合科学调查。第一次是1986年中德联合考察队对于田县克里雅河流域进行的探险考察并编写了《1986年昆仑山及塔克拉玛干探险考察报告》。报告内容涉及克里雅河流域和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地形、气候、自然资源的利用和环境变化等综合性情况。该科技报告中也有反映20世纪80年代达里雅博依人生活状况和风俗习惯的宝贵的图片及与达里雅博依直接有关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克里雅河下游三角洲天然景观图》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里雅河流域景观图》等三张地图。第二次是1988年中国科学院组织的克里雅河及塔克拉玛干科学探险考察队以沙漠腹地绿洲达里雅博依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对克里雅河下游地区和沙漠腹地自然环境的综合情况进行的深入考察。考察队在《克里雅河及塔克拉玛干科学探险考察报告》中提出了有关达里雅博依绿洲的形成、地貌、水资源、植物和自然环境演变的研究成果。第三次是1987年秋季至1991年冬季中国科学院塔克拉玛干沙漠综合科学考察队在和田河流域和克里雅河流域进行的科学调查,并形成研究成果《神奇的塔克拉玛干:塔克拉玛干沙漠综合科学考察》这一专著。此次考察涉及克里雅河下游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的地理、地质、生物、自然资源、气候方面的综合性生态环境情况。这些综合调查研究成果和统计数据资料,便于本研究获取关于达里雅博依绿洲自然环境和环境变化的信息。
此外,倪频融在《达里雅博依绿洲的历史、现状及其演变前景》(《干旱区研究》1993年第4期)一文中较系统地探讨了达里雅博依生态环境演变、达里雅博依人面临的环境危机及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等。海鹰的《达里雅博依绿洲的生态问题及其维护对策》(《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和颜秀评、刘正江的《关于新疆于田县达里雅博依乡生态环境的调查研究》(《新疆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等论文,在阐述达里雅博依绿洲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同时,进一步分析环境恶化的原因以及提出保护达里雅博依绿洲的环境对策。此外,马鸣等的《克里雅河下游及圆沙古城脊椎动物考察记录》(《干旱区地理》2005年第5期)、胡文康等的《克里雅河下游荒漠河岸植被的历史、现状和前景》(《干旱区地理》1990年第1期)等论文,分别探讨了达里雅博依绿洲的动植物资源的种类及其过去和现状的对比以及绿洲生态环境的演变等。
四 有关医学和生命科学方面的研究
在相关的医学研究中,《新疆于田县达里雅博依乡翼状胬肉患病率调查》《塔克拉玛干“沙漠人”心电图明尼苏达编码分析》等学位论文探讨了达里雅博依人中某些常见的疾病与环境因素的关系。此外,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考古DNA实验室对达里雅博依人及相关民族的DNA比较研究,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隔离人群线粒体DNA序列多态性分析》(《遗传学报》2003年第3期)一文中,提出了达里雅博依人与维吾尔族人之间有很近的亲缘关系。此研究用DNA技术为学术界提供了关于达里雅博依人的来源问题的重要科学证据。
综上所述,从目前所掌握的资料看,有关生态环境方面的自然学科研究偏多,社会学科研究较少。从对达里雅博依人文化研究的研究方法来讲,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这方面的大多数研究是在扎实的实地调查基础上进行的,但具体研究方法以描述和陈述为主,理论分析不够,尤其是现状描述多,动态的历史分析少。因此,达里雅博依人文化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等方面需要进行进一步完善和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