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干旱地区的人类文化适应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沙漠绿洲的生态环境

达里雅博依人生活在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境内的克里雅河下游达里雅博依绿洲上。“达里雅博依”(därya boyi)是维吾尔语,意为“河沿”,特指克里雅河下游两岸一带,因所处的特殊地形而得名,其汉译为“大河沿”。在各种地图上和资料中有“达里雅博依”“达里亚布依”“达里亚博依”“大河沿”和“大河沿民俗村”等不同的名称。达里雅博依乡属和田地区于田县辖区,地处于田县城以北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于田,古称扜弥,位于塔里木盆地南缘,昆仑山北麓,与西藏自治区交界。只有对达里雅博依所处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及于田县的环境条件有基本的认识,才能更深刻地了解达里雅博依人的生存环境。

一 地理、地质条件

(一)地理位置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中国第一大沙漠,也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总面积达337600平方千米,位于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塔里木盆地中部。塔里木盆地则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地处欧亚大陆中部,北纬37°—42°、东经76°—91°,“东面距离太平洋的渤海湾约为3000千米,南面距离印度洋的孟加拉湾约为2100千米,西面距离里海约为2500千米,北面距离北冰洋的喀拉海约为3400千米,是世界上距离海洋最远的地区之一”叶学齐:《塔里木盆地》,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页。。其周围被山地和高原环绕,北是天山,南有昆仑山,西边则是帕米尔高原,这些山地平均海拔均在4000米以上,塔里木盆地及其中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地理位置格外突出。

达里雅博依乡位于北纬37°27′—39°29′,东经81°20′—82°30′,平均海拔1230.5米。坐落于东西长1000余千米、南北宽400多千米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距沙漠东端约530千米,西端距麦盖提县440千米,南至于田县250千米,北至塔里木河280千米”倪频融:《达里雅博依绿洲的历史、现状及其演变前景》,《干旱区研究》1993年第4期。。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它成为当今世界罕见的沙漠腹地绿洲。达里雅博依乡南起于田县英巴格乡尧干托格拉克处,北与阿克苏沙雅县相望,东与民丰县相连,西和策勒县接壤,南北长365千米,东西宽96千米,总面积为15344.59平方千米,有120.5896万亩天然草场,67.7万亩天然胡杨林。

图1-1 达里雅博依乡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中的位置此地图来自于网络地图。

(二)达里雅博依绿洲的历史

达里雅博依是发源于昆仑山北麓的克里雅河下游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而形成的天然绿洲,绿洲长300多千米,形状就像一片柳叶(见图1-2)。历史上,克里雅河中、下游由西向东多次改道。其结果,西部老干三角洲消失,东部出现新的干三角洲,进而形成了以胡杨林为主的天然绿洲。关于达里雅博依绿洲的形成年代,学者谢丽在其著作《清代至民国时期农业开发对塔里木盆地南缘生态环境的影响》中写道:“依据考古研究推测,喀拉墩废弃是在南北朝时期,而据杨小平等人科考调查以及塔里木盆地古河道变迁等相关研究结论综合分析,达里雅博依是克里雅河由喀拉墩绿洲向东改道形成的,那么达里雅博依绿洲就应当有1500年左右的历史了。”谢丽:《清代至民国时期农业开发对塔里木盆地南缘生态环境的影响》,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68页。由此可见,达里雅博依绿洲是由克里雅河下游的古绿洲演变过来的,具有相当悠久的历史。克里雅河下游的古代绿洲上有著名的喀拉墩古城和圆沙古城。考古学者认为“喀拉墩遗址就是西汉时期的古扜弥国国王的宫殿和官署所在地”倪频融:《达里雅博依绿洲的历史、现状及其演变前景》,《干旱区研究》1993年第4期。

图1-2 塔克拉玛干沙漠中达里雅博依绿洲景观图此图片来自于网络图片。

(三)地貌

达里雅博依乡地势较为平坦,由南向北倾斜,总面积虽大,绿洲面积却小,绿洲的四周由沙漠围绕,且独立沙丘零星分布在绿洲。达里雅博依绿洲是由片片胡杨林和许多独立沙丘相互交错而成。克里雅河下游水量形成明显的地貌差异,境内120千米长的常年性流水作用河段一带是由高沙丘环抱的窄带状绿洲。其以北是季节性洪水作用河段,在此段,河道分流形成了两个扇状的三角洲。东部干三角洲上,沿河两岸呈现胡杨、芦苇和红柳灌丛植被带;在西部干三角洲上,西支河流两侧为稀少的红柳灌丛和枯死的胡杨林,河床内有新月形沙丘和沙丘链。其朝北是克里雅河河水已作用不及地段,只有断断续续的古河道和稀疏孤立的枯干胡杨林。再朝北是茫茫沙海,此地段以风沙作用为主,四周为沙丘。流动沙丘是达里雅博依绿洲最突出的地貌特征,境内有新月形沙丘、穹状沙丘和复合型的沙丘等,沙丘均高10—20米,个别沙丘的高度达100余米。

(四)土壤

达里雅博依绿洲土壤分为两种:一为风沙土,分布于绿洲周围的沙漠腹地和胡杨林之中的零散沙地。二为荒漠胡杨林土,分布在克里雅河在达里雅博依境内下游中段的沿岸和冲积平原的天然胡杨林中。土壤有机质含量特别少。

二 气候、水文

(一)气候

达里雅博依乡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处于内陆沙漠中心。气候类型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沙漠气候。气候基本特征:冷热剧变,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大,干旱少雨,降水量少,蒸发量大,风沙频繁,沙暴、浮尘等灾害性天气颇多。风沙和浮尘天气给当地人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达里雅博依乡的具体气候特征如下:

1.四季特征分明。春季升温迅速,天气多变,干旱、风沙和浮尘天气多;夏季天气比较稳定、气温高、地温高、高温天气多、降水量少,热量条件好;秋季天气稳定,降温迅速,干旱,气温日较差大,风沙、浮尘天气较少;冬季天气晴好、气温低、降雪少、风力减弱。据于田县气象局提供的资料,于田县四季中春季最长(99天),夏季次之(94天),秋季最短(84天),冬季88天。据于田县气象局专家指出,达里雅博依乡的四季日数与于田农业区的基本相同。

2.降水量。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世界上最干旱的地区之一,它所处的塔里木盆地远离海洋,再加上其南有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北有天山山脉,西有帕米尔高原,东有阿尔金山与青藏高原阻隔,这种极度封闭的地形,使北冰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水汽不易侵入。这一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导致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的达里雅博依绿洲的降水十分稀少。根据《于田县志》的相关记载,“于田县年降水量由北向南递增。北部沙漠区异常干燥,年降水量仅14毫米左右;中部农区为45.8毫米,南部中山区达113.1毫米,海拔3300—4000米地带在150毫米以上”于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于田县志》,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7页。。从而推断,整个于田地区的年降水量很少,尤其是于田县北部沙漠区——达里雅博依乡的年降水量更少,即年平均降水量约14毫米。达里雅博依乡降雪极少,一般两三年下一次,积雪天数也非常少,气候极端干旱。

由图1-3可见,于田县2011年总降水量为25.8毫米,5—7月,降水量最多,分别为4.0、8.3、10.7毫米。1月、2月、9月、10月、11月没有降水,其他月份降水量不到0.2毫米,月平均降水量约为2毫米。根据于田县降水由南向北减少的这一规律可以推测,位于于田县以北沙漠深处的达里雅博依乡2011年降水量比于田县2011年的年降水量(25.8毫米)要少得多。

图1-3 于田县2011年月降水量

资料来源:于田县气象局提供。

3.日照。境域干燥、晴天多,日照强度大,日照时间长,年照时数达3250小时武烜:《新疆于田县达里雅博依乡翼状胬肉患病率调查》,硕士学位论文,新疆医科大学,2008年,第4页。, 10月最多。达里雅博依绿洲地处沙漠深处,气温高,辐射强,水分易蒸发,蒸发量达3500毫米以上,高于降水量。

4.气温。沙漠腹地绿洲达里雅博依气温变化大,夏季酷热,冬季严寒,早晚凉,中午热。夏季炎热,根据于田县气象局提供的内部资料,于田县6月、7月、8月三个月份的平均气温都在23℃—25℃,达里雅博依绿洲这三个月份的气温比于田农区的还要高,尤其是7月气温最高。35℃以上的气温一般在5—9月出现。于田农业地区气温高于35℃的多年平均日数为19天,于田县沙漠区——达里雅博依乡高于35℃日数比于田平原地区的日数还要多。于田县极端最高气温为41.2℃,极端最低气温为-24.3℃;包括达里雅博依在内的于田县温差很大,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均大,平均年较差达31℃,多年平均日较差14.7℃参见和田行署气象处农气区划办公室、于田县气象站《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于田县农业气候手册》,内部资料,1984年,第5页。。笔者在该地区田野调查时深刻体会到,2011年秋季(10月)白昼气温高,如夏天般炎热,但早晚却特别冷。据笔者的调查记录,2011年10月14日清晨达里雅博依乡出现了结冰现象。

5.地温。地表多为沙漠和荒漠土,土壤湿度小,导热差,所以地面温度上升快,下降也很快,夏季强烈增温,冬季则大量散热。春夏秋三季的地面温度都高于空气温度,夏季最高,春季次之,秋季最低,冬季的地面温度稍高于空气温度。夏季地面极端最高温度一般都在60℃以上,冬季地面极端最低温度在-23℃以下。

6.风。境域风多、风大。春季风最大,秋季次之,冬季最小。正常天气情况下,白天风速大,夜间风速小。风沙、沙尘暴和浮尘天气是沙漠中常见的天气现象。据于田县气象局的数据统计的内部资料,达里雅博依地区年平均大风日23天,年平均浮尘日达208天,比于田县农区多50余天。据笔者观察,2011年9月23日至10月28日的37天内风沙和浮尘天气日数为20天左右。

(二)水文

1.地表水。达里雅博依的地表水主要以河水和湖水的形式存在。

(1)克里雅河是达里雅博依绿洲最主要的水资源。克里雅河属冰雪融水型的内陆河,发源于昆仑山脉中段主峰,自南向北流,经于田县山区和中部的平原区,最后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达里雅博依乡以及其北沙漠地带消失,有头无尾,全长860千米,目前有水段长度438千米。达里雅博依乡位于克里雅河下游,20世纪80年代断流后,河流能流到达里雅博依乡的水量减少。克里雅河是季节性河流,当地人按季节将河水称为冰水(春水)、洪水和秋水。其中春水(2月初至4月底)和秋水(10月中旬至12月初)水量少,洪水(6—8月)水量剧增。为了对克里雅河在达里雅博依境内的下游河段陈述方便,本书把下游河段分为下游上段、下游中段和下游下段。经过第一、第二小队的河段称为下游上段,河道长约120千米,此段的河道常年有流水。下游中段为经过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小队的河段,约长131千米,属克里雅河夏季洪水季节性河段。下游中段的恰瓦勒(chawal)处河道明显分为东西两支,当地人称东支为台克塔木(“täkä tam”意思为“台克支”),称西支为巴热克塔木(“baraq tam”意思为“巴热克支”)。下游下段为第六小队的部分地段和以北已经干枯的胡杨林和柽柳灌丛以及更北部的沙漠地带。由于20世纪50年代以来河水未能到达下游下段一带,河床被流沙侵蚀,其形态正逐渐消失。

克里雅河河水含沙量大并经常改道,尤其是洪水期输沙量最大。由于克里雅河下游地形平坦,流速减慢,河水中的泥沙就迅速沉积,导致河床淤高;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在河水中泥沙的影响下,近年来,达里雅博依乡境内克里雅河河床继续显示增高的趋势。因为河床高,致使每年洪水期河水改道流向西边无人的沙漠地带。又因当地人力和财力的不足,每年的洪水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利用和治理,使得沙漠地区最宝贵的水资源白白浪费。

(2)湖泊。乡境内多处有大小湖泊,较大的有塔图尔库勒(tätü köl)、大西库勒(dash köl)、依坎库勒(yikän köl)、马坚里克库勒(majanliq köl)、尤木拉克库都克(yumulaq quduq)等,都是季节性沙漠湖泊。随着克里雅水量减少,大多数湖泊已干涸或面积变小了。此外,每次洪水期间,在下游中段一带形成不少的小海子,其水直到每年的10—11月用于牲畜喂水。

2.地下水。沙漠腹地的克里雅河河道两侧,因河水渗漏补给,形成狭长的潜水带,此地可以找到水,能够解决人和畜饮水问题。由于气候极端干燥,气温高、日照强,地下水大量蒸发,导致地下水含盐量增高、水质变差。达里雅博依人的饮水属高矿化水。

近年来,达里雅博依水环境发生了恶劣的变化,其具体表现在河流缩短、河床增高、水量减少、湖泊干涸、地下水水位递降、水污染、水质变差等诸多方面。由于克里雅河上中游地区大量河道外引水,引起下游的河流缩短。在历史上,克里雅河曾注入于田县城北部的塔里木河,20世纪50年代新河道还能流到距县城北300千米的达里雅博依乡的夏勒德让(shaldirang)处,2002年只能流到县城北150多千米的达里雅博依乡的米萨莱(misaläy)处,比20世纪50年代的流程缩短150千米。大量未经处理或处理后未达标的废污水排入河道,污染水体,导致水环境日益恶化。

三 自然资源

作为一个典型的沙漠腹地绿洲,达里雅博依有塔克拉玛干沙漠特有的一些动植物资源、较丰富的光照资源、地下水资源以及矿产资源。

(一)植物资源

气候干旱、降水量少、温差大、土壤贫瘠及多风沙等自然环境条件,给达里雅博依乡境内植被的生长发育和分布带来极大的影响,造成植被稀疏、种类简单,以沙漠植被为主。“在塔克拉玛干现在的植物尚有22科57属80种。”胡文康:《“死海”中的斗士——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亚生植物》,《华夏人文地理》2001年第3期。天然绿洲达里雅博依及其周围的沙漠地区(海拔1085—1300米)存活着胡杨、红柳、芦苇、白刺、骆驼刺、灰绿碱蓬、黄麻、大芸、罗布麻、铃铛刺、芨芨草、甘草、沙枣、沙蓬、苦豆子及胖姑娘草等野生植物。其中近20种由当地人命名并使用。胡杨、柽柳和芦苇是构成达里雅博依绿洲植被的主要植物,也是当地人生产和生活当中用处最广、利用价值最高的植被种类。达里雅博依地区野生植被从南至北具有明显的分布规律。达里雅博依乡上游上段一带的主要植被是芦苇,个别出现的有罗布麻、麻黄和甘草等,胡杨很少出现,柽柳也不多;下游中段一带有较多的胡杨、红柳和伴生植物肉苁蓉等植被,其中胡杨最多,并且能形成森林。下游下段一带由于多年河水未能到达,气候极端干燥,严重缺水,植物很少生长或几乎没有。除了有少量盐生草、刺沙蓬和塔克拉玛干柽柳之外,再无其他植被。所有这些沙漠植被除具有生态价值外,还有饲料、药用、食用等作用。

(二)动物资源

塔克拉玛干沙漠极端干旱的环境,使生物类群和数量极其稀少。据统计,塔克拉玛干沙漠及其邻近地区共生存着272种动物。其中野兽32种,飞禽类183种,爬行动物13种,两栖动物4种和鱼类40种Team of Integrated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of the Taklimakan Deser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Wondrous Taklimakan: Integrated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of the Taklimakan Desert, Beijing, New York: Science Press, 1993, p.92.。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达里雅博依乡的野生动物资源较少。中法联合考察队2001年的调查和统计表明,“克里雅河下游的脊椎野生动物约有98种(包括已经绝迹的几种),隶属于5纲、24目、48科。其中鱼类约4种;两栖类1种;爬行类约4种;鸟类70种;兽类约19种”马鸣、Sebastien Lepetz、伊弟利斯·阿不都热苏勒、刘国瑞:《克里雅河下游及圆沙古城脊椎动物考察记录》,《干旱区地理》2005年第5期。

兽类种类和数量很少,主要有野骆驼、鹅喉羚、塔里木兔、马鹿、狐狸、旱獭、野猪、狸猫、刺猬、沙鼠、黄鼠、蝙蝠等。其中野骆驼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在乡北部的柽柳灌丛、盐渍地带有少量分布。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鹅喉羚(又称黄羊),主要分布在沙漠腹地的低地草甸与树林灌丛,尤其在人类活动稀少的戈壁带较多;塔里木兔广泛分布在绿洲边缘以疏林灌丛及红柳林为主的沙丘带,数量较多;在克里雅河和塔里木河断开的几百年中,马鹿、新疆虎、柽柳沙鼠等非迁徒的物种已逐渐灭绝,有些物种的数量也明显减少了。当地现有的兽类之中大多数种类都是由当地人认定并命名,但只有3—4种被当地人猎取。为了获取食物,当地人猎取黄羊和野兔;为了获取兽皮,人们则捕猎狐狸。

飞禽类是沙漠动物中最多的物种,在达里雅博依境内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带有70种飞禽,占野生动物种类的3/4。主要有云雀、喜鹊、百灵、燕子、大杜鹃、啄木鸟、乌鸦、野鸭、矶鹬、斑鸠、鹰隼、苍鹰、猫头鹰等。大部分被当地人命名,却没有一种被当地人猎取。

鱼类有4种。过去达里雅博依水文条件好,境内多处有湖泊和小海子,有一定数量的鱼。但是当地人不习惯捕食鱼类。

其他物种有蚂蚁、蚊子、壁虱、苍蝇、蜻蜓、蝴蝶等虫类以及蜥蜴、麻蜥、沙蜥、塔里木蜥等爬行类动物。

(三)矿藏资源

在世界已知的近200个矿种中,新疆就发现了138种,铍、白云母等19种探明储量位居全国第一;塔里木盆地的石油资源量约占全国的1/7,天然气资源约占全国的1/4潘晓玲、潘晓珍、李永东:《论我国西北干旱区的可持续发展》,《区域研究与开发》2001年第3期。。塔克拉玛干沙漠在达里雅博依乡境内地段有多种矿产资源。现已探明的有石油和天然气,已被当地人利用起来的有玉石和食盐。在达里雅博依乡北100—150千米的沙漠深处,可找到驰名中外的于田昆仑玉。乡境内沙漠多处有食用土盐。近年来,在该乡境内多处正在进行石油勘探工作。

(四)其他资源

克里雅河流域光热资源充足,下游绿洲地区全年总辐射量143kcol/cm2,全年日照时数2734.6小时,日照率65%周兴佳、李保生、朱峰、王跃:《南疆克里雅河绿洲发育和演化过程研究》,《云南地理环境研究》1996年第2期。。此外,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地下水总储量可达8×1012立方米,埋藏深度浅。除西北角,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洼地中,有一个潜水带不到10米,有些水分布在古河床,可直接使用Team of Integrated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of the Taklimakan Deser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Wondrous Taklimakan: Integrated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of the Taklimakan Desert, Beijing; New York: Science Press, 1993, p.76.。达里雅博依绿洲的地下水资源较丰富,河床两侧及三角洲有较好的潜水带,为沙漠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如果能充分利用达里雅博依的地下水资源、光热资源和矿产资源,就能够为当地居民的生活和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较好的条件。

四 自然灾害

境域内风灾、干旱、洪灾等自然灾害较多。除了这些常见灾害之外,对当地畜牧业生产有较大影响的还有野兽、火灾和雪灾等。

风灾。大风和风沙是境域主要气象灾害之一。“据30年的气象报告数据,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和田地区均每五年发生了一次大风破坏。”Ibid. , p.72.在达里雅博依人的记忆中,1973年发生的一次大风,将许多房屋都损坏了。境域2006年和2010年出现大风。大风吹落植物叶片,折断胡杨茎秆,造成大片胡杨倒地,有些甚至被连根拔起。与此同时,许多人家的羊群被吹散,人畜患病。除了冬季,春、夏、秋季均有风沙和浮尘天气,尤其以春季为多。于田县气象部门统计显示,达里雅博依地区历年来平均浮尘日数有208天,最多达250天。浮尘天气不仅会影响当地牧民的生产生活,还影响植物光合作用,造成空气污染,导致各类疾病。

干旱。干旱是达里雅博依乡最严重的灾害之一,由河流几近干涸、气候干燥、降水量十分少、河水量的季节分配不均等原因所引起。1980年以来,克里雅河在达里雅博依之内的河段已经断流,河流只能流到120千米长的上段地带,导致以下200多千米的大部分地区严重缺水。加之达里雅博依乡的年平均降水量不到15毫米,这些因素导致沙漠植被大量枯萎、天然胡杨林大片死亡、沙漠草场大规模退化,牲畜减少和居民迁移。达里雅博依下游下中段的近50户牧民迁移到了别处。

洪灾。克里雅河每年6月进入洪水期,直到9月结束,大洪水集中发生于7—8月。克里雅河的洪峰期每年给达里雅博依人带来灾难。据于田县农业区划记载,“近百年来的几次大洪水年份分别为1941年、1963年、1971年、1972年、1981年和1987年”储国强、刘嘉麒、孙青、陈锐、穆桂金:《新疆克里雅河洪泛事件与树轮记录的初步研究》,《第四纪研究》2002年第3期。。每年的洪水期,下游的达里雅博依人都遭受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洪水冲毁牧民们的住宅和牲口圈,冲走牲畜,冲垮通往于田县城的沙漠路。据笔者的调查,每年都有5—10户遭受洪水的侵害。第二小队和第五小队的牧民易遭洪灾。2010年的大洪水期,居住于第二和第五小队的牧民受损最为严重,被冲毁住宅十余所,一辆汽车被洪水卷入克里雅河。2011年的洪水,又有11户牧民受灾。

火灾。火灾是达里雅博依较容易发生的灾害之一,多在春季发生。达里雅博依两处有名叫“吾提开提坎”(“ot kätäkn”意思为“着火的地方”)的地方。这说明当地火灾发生得较为频繁。以下是2010—2011年内达里雅博依发生火灾的具体情况。

表1-1 2010—2011年达里雅博依乡发生的火灾情况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田野调查资料编制。

由表1-1可见,达里雅博依平均每年发生2—3次火灾。据调查中了解到的情况,最严重的一次火灾是2005年6月牧民海丽且木汗的住宅全部被烧毁,三岁和五岁的两个孩子被火烧死。在达里雅博依引起火灾的原因有多种:一是达里雅博依气候干燥,夏天气温特别高,在无明火的条件下,长时间堆积在一起的柴火、枯枝等,本身也会发热,引起自燃。二是到了多风的春季,屋内火塘里的火星被风吹到芦苇棚或木屋木柴上,极易引发火灾。在当地房屋和牲口圈都用胡杨树枝、柽柳和芦苇建成。当地人在出门之前,一定要把屋里火塘剩下的火炭用沙土埋好再出门。但是,如果刮风,埋在火塘里的火炭会被风吹起,家里没人时容易引起火灾。此种原因引起的火灾频率较高。三是雷电引起火灾。因为当地干旱缺水,很难控制火灾。

野猪灾。境域野猪多。乡内有两个地方都以野猪命名。一是通古斯巴斯特(tongghaz basti),意为“野猪多活动的地方”(野猪在维吾尔语中称为“通古斯”)。二是克其克通古斯巴斯特(kichik tongghaz basti),“克其克”在维吾尔语中表示“小”。此地名具有悠久的历史。1896年著名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沿着克里雅河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时经过现在的达里雅博依乡。他在《亚洲腹地旅行记》中记载了“通古斯巴斯特”(Tonkus basste)[瑞典] 斯文·赫定:《亚洲腹地旅行记》,李述礼译,上海书店出版社1984年版,第201页。这一地名。跟野猪有关的这些地名和一百多年前的相关记载表明,很早以来达里雅博依就是野猪常出没的地方。达里雅博依的地名来源问题上,很多学者认为“通古斯巴斯特”是“达里雅博依”的原名。整个和田地区许多农牧区就有野猪出没,民丰县也有一个名为“亚通古斯”(yatongghaz)的村。由此可见,这里的人们长期以来一直遭受野猪的危害。达里雅博依乡每年少则几只多则数十只羊会死于野猪和狐狸口中。沙漠野生动物中以野猪最为凶猛,刨挖植物根茎,咬食牲畜,对牧业生产危害很大,甚至还会伤害当地人。

雪灾。达里雅博依气候干旱,平时不下雪。但个别年份,气候条件较为特殊的时候,会降大雪。据当地人回忆,2001年冬季,连续下了一个月的雪,气温剧烈下降,导致牲畜大量冻死。

五 自然生态环境的特点

作为一个典型的沙漠腹地绿洲,达里雅博依绿洲的生态环境具有以下独有的特征。

(一)地理环境十分封闭

达里雅博依绿洲位于新疆于田县北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四面沙漠环绕,地理位置格外突出。这种环境容易导致和外界隔绝,造成自我封闭。从达里雅博依乡政府驻地出发沿着克里雅河往南走250千米便可到达于田县城。达里雅博依乡是距县城最远的一个乡,它和于田县之间的距离是新疆境内县(市)和乡之间平均距离(35千米)的7倍。它距和田市430千米,距首府乌鲁木齐1550千米,区位偏远。再加上因地处沙漠腹地,路况恶劣,交通不便。尽管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可以克服这些地貌环境上的困难,但该绿洲和外界的联系,仍然不如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的绿洲和平原地区那样便捷。达里雅博依乡至县城的路程用越野车或摩托车最少要走8个小时。过去骑骆驼、毛驴去县城则要走7—12天,从县城运粮一次花20—25天。这种封闭性数百年来一直制约着当地的经济发展。

(二)灾难性气候多、气候压力大

1.极端干旱、严重缺水。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处欧亚大陆中央,是世界上距离海洋最远的地区之一。它所处的塔里木盆地中心距离四周海洋都在2000—3000千米,再加上四周为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环绕,水汽难进入。据中国科学院塔克拉玛干沙漠综合科学考察队1991年的调查,“塔克拉玛干沙漠年降水量20—28毫米”Team of Integrated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of the Taklimakan Deser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Wondrous Taklimakan: Integrated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of the Taklimakan Desert, Beijing; New York: Science Press, 1993, p.57.。世界各大沙漠中撒哈拉沙漠年降水量为50毫米左右,阿拉伯沙漠为100毫米左右,卡拉哈里沙漠为250毫米Edited by Richard Borshay, Lee, The Kung San: Men, Women, and Work in a Foraging Societ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 p.92.,纳米布沙漠平均年降水量达100毫米John Kinahan, Pastoral Nomads of the Central Namib Desert: The People History Forgot, Windhoek, Namibia: Namibia Archaeological Trust: New Namibia Books, 1991, p.14.。与其他大沙漠相比,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降水量最少,是世界上最干旱的地区之一。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心地区年降水量为10毫米以下。达里雅博依乡的年平均降水量14毫米,个别年份不足10毫米或全年无降水,甚至比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另一绿洲——亚通古斯河下游的亚通古斯村的年降水量还少。亚通古斯村的年降水量为36.4毫米。

2.沙暴、浮尘、风沙危害严重。作为世界最大的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中风沙频繁,达里雅博依全年平均风沙天数不少于200天,沙漠深处的浮尘天数可达250余天,浮尘天气对人体危害很大。

3.气温高、冷热剧变,温度变化大。夏季酷热,冬季寒冷,夏季气温25—38℃,高于35℃的气温在5—9月内多出现,7月、8月白天气温在40℃以上。冬季平均气温 -9—-10℃,冬季最低气温可达 -20℃以下。气温年较差大,平均年较差在30—40℃,极端气温差异大于50℃。夏季白天地温60—70℃,夜间却在10℃以下。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达里雅博依人也像其他大部分沙漠地区居民那样遭受炎热和干旱等气候压力,常年受到浮尘天气和干旱的危害。一年中,春季风沙、大风多;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只有秋季才是达里雅博依乡最好的季节。

(三)土地生产力低,动植物资源极其缺少

由于气候极端干旱,水源缺少,沙漠上的植物和动物都受到气候和水源的限制,分布得比较稀薄。与其他沙漠地区相比,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植物种类较少。澳大利亚沙漠有3000余种沙漠植被,卡拉哈里沙漠有200多种,而塔克拉玛干沙漠只有80种,覆盖率很低。地处沙漠腹地的达里雅博依绿洲的土壤有机质低,土地生产力也低。这意味着,这里的居民正是在这种自然资源稀少、可利用资源更少的条件下,勉强维持生存。

(四)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沙漠化严重

绿洲和沙漠是干旱地区的一对产物,在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影响下,互为转变。随着水源枯竭、气候变化、不合理开发等原因,绿洲很容易沙漠化,由兴盛走向衰落。绿洲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这一特点,在沙漠腹地表现得更为突出。1980年以来,随着克里雅河下游断流、自然灾难的加剧、人畜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担等,达里雅博依绿洲面临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例如,沙漠植被消失、野生动物灭绝、胡杨林减少、地下水水位降低、绿洲退化、沙漠化等。

综上所述,塔克拉玛干沙漠具有干旱、炎热、寒冷、缺水、动植物资源缺乏等环境特征。而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达里雅博依绿洲的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来说是相当恶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