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彩
(一)彩陶:新石器时代一种有彩色花纹的陶器。这种陶器有红、灰等质地,在未烧的陶土上加一层白色或淡黄色的“陶衣”(化妆土),然后再用红、褐、黑等颜色进行彩绘,最后经焙烧而完成。彩绘的纹样有人物、动物,更多的是几何形图案。在原始的艺术中,彩陶是最有代表性的艺术。
近代出土的彩陶是我们的祖先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制作的,以鱼纹为主,还有鸟纹、人纹、蛙纹和植物纹等。这些纹样简洁,稚拙,反映出先民在物质生活水平很低的情况下对美的追求和渴望。
(二)釉下彩和釉上彩
釉下彩和釉上彩都是陶瓷装饰的一种方法。所谓釉下彩就是在陶瓷的素坯上敷一层白色的化妆土,再以含铜含铁的矿物颜料进行彩绘,最后罩上一层透明的青釉把彩绘的图案纹样覆盖在下面入窑烧成。
釉下彩的特点是,由于彩绘的纹样在釉层的下面,不易磨损脱落,用手抚摸,光洁细腻,色泽鲜艳,无毒渗出。
釉上彩是在釉上彩绘,其方法是把瓷器施釉后入窑烧成,取出后再在上面彩绘,然后再烧一次。复烧的窑内温度较低,所以,民间也称为“烘花”和“烤花”。
(三)唐三彩(图5-13)
5-13 唐三彩胖美人
唐代以低温烧成的色釉陶器。其胎体一般为灰白色陶质,釉色主要是黄、绿、白等,也有深绿、翠绿、褐色、棕色和蓝色等。所谓“三色”是多种颜色的意思,并不是只有三种颜色。唐三彩的艺术价值在于工艺技术高超和造型纯熟而且丰富。唐三彩最初的用途主要是作为陪葬物埋在墓中,分为器物类和俑像类。器物类是供墓主人“使用”的,俑像类包括人物,是为墓主人“服务”的,还有动物,是供墓主人“享用”的。现在作为工艺品的唐三彩是供陈设观赏的。
建国以后,河南洛阳恢复发展了这一历史上陶瓷的著名品牌,产品主要有马、骆驼、仕女、乐伎、武士俑和尊、炉、壶、罐等。1980年前后,又改进了配方原料,提高了烧成温度,增加了若干新的品种,如台灯、花瓶、茶具等。
唐三彩已成为民族民间工艺品的代表作之一。
(四)五彩(图5-14)
5-14 五彩童子像
一种瓷器的装饰方法。其基本工艺过程是在瓷器上施釉并烧结成的釉面上,用多样色彩描绘出图案纹样后,再入窑以低温烘制而成。明代的五彩主要有两类,一是以红、绿、黄为主的纯釉上五彩;二是以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结合的青花五彩。
五彩瓷器在民窑、官窑都有烧造。民窑的五彩瓷以红色为主,或红绿彩,陶质粗厚,釉层也有乳浊失透的现象。清代的五彩瓷又有新发展、新突破,釉上蓝彩和黑彩的发明,使釉上五彩取代了青花五彩。五彩常用的颜料有红、黄、蓝、绿、黑和金色。五彩瓷从过去的青花釉下彩和釉上彩相结合的工艺主流,演变为以釉下五彩为主的工艺手段了。(图5-15)
5-15 五彩团龙纹罐
(五)青花瓷
青花瓷是一种白底蓝花瓷器的专有名称。青花的制作方法是先在干燥的白瓷坯上用毛笔沾着含钴的颜料,勾画出图案的纹样,再施以透明的釉之后,入窑以高温一次烧成。烧成后含钴的颜料在釉下面幽倩显蓝,呈色稳定,永不褪色。明代前期的青花瓷形制朴实,画风简率,青色苍郁沉滞,纹饰用笔有力;明代中期以后,青花瓷器胎体细腻轻薄,纹饰描绘以细笔勾勒,大笔分水的技法,风格潇洒流畅,色调层次更为丰富。图案除花鸟之外还有人物。
青花瓷自16世纪后由于大量出口到欧洲各国,所以对欧洲影响巨大,上层社会以拥有中国青花瓷为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