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宇
各位听众,晚上好!今天的主题是“寰宇”随想。顾名思义,就是以宇宙之大、天地之广,随我去想。首先浮入我的脑海的是我最近看到的一幅地图。这幅地图印刷精美,也非常详细,不只有河流、街道,而且地面建筑连五米长的物体都标记得很清楚。这地图是由人造卫星所收到的数据印成的。大家知道,现在在我们地球上空飞行的人造卫星不知有多少!除了那些属于机密性的、军事用途的卫星以外,商业用途、民间用途的卫星也非常之多。现在有不少国家设立了卫星收测站,我们大可以从收测站的大天线所收到的数字、数据印出地图来。所以现在人类已经可以对地球了解得非常清楚、非常仔细了。同时,我们还可以发出一些太空船到水星、火星去取得一些资料。当然,人类能登陆月球也早已不是新闻了。
可是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却是无知得可怜。不要说几千年前,就是一两百年前的人,他们一生中能离开出生地,走出几十公里外,已经算是知识非常广的了。他们要是能知道别的村子的情况,回来就可以炫耀一番。所以古时候有句话说:“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就是地方跑得多的人,见识广,等于读了很多书。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很喜欢行万里路,并且行了以后愿意和别人分享的人,就是明朝的徐霞客。他写了一本《徐霞客游记》,书中把中国富丽的山川都作了很生动、很准确的描述,同时也把自己的感受写了出来。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游记。
麦哲伦(1480—1521)
差不多同一时间在欧洲,科学家开始知道,原来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波兰的天文学家哥白尼(Copernicus)首先指出,地球是围着太阳转的。那时,当然有很多人不相信,但是慢慢地就不得不相信了。接着,意大利的科学家伽利略(Galileo)提出地球是圆的,不是方的,也不是扁的。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地圆之说得到有力的支持。接着葡萄牙人麦哲伦(Magellan)所率领的船队从欧洲出发一路向西走,穿过大西洋、太平洋,到了菲律宾,再从菲律宾到了印度,再从印度绕过非洲回到葡萄牙去,航行世界一周。从这以后,就没有人不相信地球是圆的了。随着欧洲人大大增加了对地球的认识,制造地图已经成了一门特别的、专门的学问了。我很喜欢地图,可能是家学渊源吧,我的祖父就很喜欢地图,虽然我从未见过他的收藏品。我的父亲很喜欢旅行,也很喜欢收集地图。我也很喜欢旅行,也很喜欢收集地图,喜欢的程度令我的家人感到这简直是个累赘,但我却认为是珍宝。在谈到我的珍宝时,让我们来听一段音乐,是中国的民间音乐,非常有名的:《阳春白雪》。
欧洲人对新航路的发现和对南美洲、亚洲的殖民化是从西班牙、葡萄牙这两个帝国开始的。他们成为新航路的发现者,到底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偶然?我不敢妄加判断。但是哥伦布的确是在西班牙皇室的支持下去航海,发现了美洲新大陆的。那一年是1492年。那一年在西班牙历史上,是很重要的一年,因为西班牙从8世纪初开始,就被信奉伊斯兰教的北非来的摩尔人(Moors)所占领。伊斯兰教的人从阿拉伯半岛出发,经过了一百多年的时间,扩张得非常迅速,跨过了整个非洲北部,从埃及经过突尼斯到摩洛哥,从摩洛哥到了西班牙,甚至过了比利牛斯山,打到法国的中部。在法国中西部的普瓦捷(Poitiers)被挡回来,回到比利牛斯山南部,仍然占据着西班牙和葡萄牙。就这样,西班牙、葡萄牙这两个欧洲国家被操阿拉伯语、信奉伊斯兰教的摩尔人占领了七八个世纪之久。1492年这一年的1月,西班牙国王收服了格拉纳达(Granada),就是摩尔人占据西班牙南部最后的一个据点,使西班牙、葡萄牙重新回到基督教势力范围之内。同年8月,西班牙国王下令把所有的伊斯兰教徒及犹太人从西班牙驱逐出去,除非他们愿意改信天主教。同一年的10月,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
在1981年,我有机会到过格拉纳达。在这以前,我对它心仪已久了。因为我在读大学的时候,读过一本英文书,是一个美国人华盛顿·欧文(Washington Irving)在19世纪写的,这本书叫做Tales of the Alhambra。阿尔罕布拉是格拉纳达的一个宫殿的名称,这宫殿是摩尔人占据西班牙最后一百多年作为首都皇宫的地方。他们本来把科尔多瓦(Cordoba)这地方做首都,后来天主教徒把他们赶了出去,迫使他们退到格拉纳达这地方,一直到15世纪末期才从格拉纳达败下阵来。Irving是一个美国商人,后来做了驻西班牙公使。1829年他带了几个随从,从西班牙南部很有名的城市塞维利亚(Sevilla)出发,经过科尔多瓦到格拉纳达。他把旅途的经过写了下来,写得很生动、很启人深思,也令人遐想。读过这本书二十年之后,我终于有时间、有机会去到格拉纳达,去到阿尔罕布拉宫。那里的建筑真是美啊!阿拉伯人因为信奉伊斯兰教,和天主教、佛教不同,不能用人像做建筑的装饰,他们的建筑只能用线条表现出来,用阿拉伯字母的线条组合(即Arabesque)作为装饰。若不是到了那里,你简直无法领会到伊斯兰文化是多么辉煌!他们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多么大!
因为我受到Washington Irving的影响,那次我跟家人的旅行也是按照他书里指示的路线来走的。我们特别买了一本地图,把书也带在身边。不同的是,过去他坐的是马车,而我们开的是汽车。旅途上意外发现,有一个地方,那里的人居然是住在窑洞里,像中国的延安或黄土高原居民一样。不过,他们的窑洞里还有电视这种现代化用品。我们的出发点是塞维利亚,塞维利亚就是罗西尼(G. Rossini)的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The Barber of Sevilla)的故事发生的地方,也是比才(Bizet)的歌剧《卡门》(Carmen)的故事发生的地方。
阿尔罕布拉宫建筑上的伊斯兰风格装饰局部
那次旅行,我们在西班牙过得很开心,也到葡萄牙去过。记得有一次为了赶路,我们从西班牙山区连夜开车到葡萄牙的科英布拉(Coimbra)去,一路上真是惊险万状。不过,我们一家人都很有冒险精神,语言方面,我们靠的只是英文和法文,既不会西班牙文,也不会葡萄牙文,居然也让我们找到目的地了。到的地方是葡萄牙国王从前狩猎的山庄。Coimbra在里斯本的北面,在有名的波尔图(Porto)的南边。Porto是英国人很喜欢喝的酒的名字。英语民族一般叫它Port, Porto才是葡萄牙文真正的酒的名字。Coimbra是葡萄牙的一个古城,葡萄牙在从阿拉伯人手中收复了一部分失地后不久,大约在13世纪末期,国王在Coimbra成立了一所大学,可见葡萄牙的文化发展也是挺早的。国王硬性规定波尔图地方讲的话就是葡萄牙的国语,所以现在在澳门所能听到的标准的葡萄牙文就是这个地方来的。
葡萄牙现在是欧洲比较落后的国家,他们辉煌的时期是在15—16世纪。可是,作为一个游客,这个地方比欧洲其他地方都更吸引人。下面请欣赏一段富有西班牙情调的音乐。
当然,阿拉伯文化的传播不止是在非洲北部,也不止在中东或中亚。其实,一直到中国的泉州、广州……都有回族人,他们都是当初阿拉伯或波斯商人的后裔。在沿海地方的回族祖先是从海上来的,在内陆地方的回族就是陆路来的商人后代,也可能是中亚突厥裔士兵的后代。
伊斯兰教在中国流传也很广泛,我曾经沿着丝绸之路从西安经过甘肃敦煌,到新疆的吐鲁番、乌鲁木齐,一直到了最西面的喀什。一到喀什,你就仿佛置身中亚细亚了,这里与汉族地方完全不同。你几乎看不到汉人,街上见到的不管是服装还是容貌都是地道的中亚细亚人,和阿富汗、伊朗的人很相像。的确,自从中国汉朝的张骞通了西域之后,新疆便在中国对外文化交往上占了很重要的地位。喀什现在叫做“丝路明珠”。在喀什,我们去过有名的香妃墓。香妃是当地一名女子,据说身上发散着天然的芳香,18世纪为了和亲,到清廷做了乾隆的妃子,因而称为香妃。她的墓地就在今天的喀什。喀什人大多是维吾尔族,他们的语言和土耳其很相近,甚至互相听得懂。在喀什的另一个记忆就是我们吃羊肉吃得真多!我们在西安出发时,已经尝过有名的羊肉泡馍了,然后经过甘肃的河西走廊一直到了新疆的喀什,一路上就吃了十多天的羊肉,有时加点蔬菜。到了喀什,连蔬菜都不多了。我想,我们汉族同胞里,有很多是不习惯吃羊肉的,如果你不爱吃羊肉的话,走这条路就很辛苦了。好在我因为在国外住的时间长一点,也曾经到阿拉伯国家访问过,所以吃羊肉不成问题。但是,这次吃到第十几天,也有点腻了。
虽然吃羊肉对我不算是受罪,但是在新疆有一种饮品就让我受到考验了。有一回,我们来到一个哈萨克人的帐篷里做客,他们客气地给我们每人端上一碗酸马奶,好像就等着我们一饮而尽的样子。为了礼貌、为了表示我们的风度,我把心一横,头一仰就把它咕嘟咕嘟喝下去了。我太太见我喝得如此痛快,于是迅速而巧妙地把她手中那一碗和我的空碗换了换。于是,我只好又咕嘟咕嘟地再勇敢了一次。这酸马奶呀,我想今后一辈子再也喝不到它,我也不会感到遗憾。
下面,我想跑到另外一类国家去看看,就是埃塞俄比亚(Ethiopia)。这个国家是咖啡的发源地。我曾到那里访问过,吃过那里的东西。第一次吃过之后,心里也是这样想:今后再也吃不到它也不遗憾。但是住了一个月以后,我就有点喜欢它了,这就是用手拿一张面加杂粮的饼,蘸着肉类、蔬菜和汁吃。埃塞俄比亚是个很有意思的国家。刚才我们说到非洲有一些伊斯兰文化的国家。埃塞俄比亚的北邻与东邻都是伊斯兰教国家,但她却并不在伊斯兰文化势力的范围内。她在红海边上,是个地地道道的文明古国。在整个非洲大陆上,她是唯一没有受过其他国家的殖民统治的。她从5世纪开始就是一个基督教国家,他们的基督教叫“Ethiopian Church”(埃塞俄比亚教会),与埃及的“Coptic Church”(科普特教)相近。他们认为,根据《圣经》,他们是希巴女王(Queen of Sheba)的后代。直到今天,他们还很以此自豪。他们的地理位置是个高原,所以与外界来往很少,不易被人侵犯,也比较孤立。
我是1963年去埃塞俄比亚的。在一个叫贡德尔(Gonder)的小城里,有一所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办的医学院,我父亲在那里当了三年外科教授。贡德尔附近住了很多犹太人,他们在很久以前——一两千年前就从巴勒斯坦慢慢地迁徙到埃塞俄比亚。虽然他们的长相、生活方式都和穷苦的埃塞俄比亚人没什么区别,但是根据以色列人的考证,他们的确是犹太人。他们的生活方式还保留着相当大的犹太教的影响,比如说小男孩生下几天之后就要割包皮。所以后来以色列政府就用空运的方法,把他们统统接回以色列去了。现在在以色列你看到有些皮肤黝黑的以色列人就很可能是从埃塞俄比亚回去的犹太人。
贡德尔这地方1963年时很不发达,现在过了三十多年,我不知道变得怎样了。那时我是从首都亚的斯亚贝巴(Addis Abeba)坐飞机去的,是一架小小的飞机——C46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通行的一种运输机。飞机降落时没有真正的跑道,是降落在草地上的,草地上有两排大石头砌成的石垒,作为对驾驶员的指引。飞机降落前,还要一架中型吉普车在草地上驶一趟,目的是赶走草地上的牛羊。我在贡德尔住了一个多月,和那里医学院的学生比较熟络了,还和他们打过几次篮球。我在大学时,篮球打得不错,体力也挺好,没想到到了贡德尔打篮球怎么也施展不出技术来。头一两次我还不理解为什么打得这么差劲,而且很累,后来才醒悟到,原来贡德尔是个高原地方,缺氧。我是在平地长大的,跟他们高原长大的人较量,我打五分钟就累了,而他们的体力还很强。我在那里打过几次篮球没有一次满意的。
从埃塞俄比亚往北一点,就是苏丹(Sudan)。它的首都是喀土穆(Khartoum)。喀土穆人是黑的,可是他们的语言和文化都是阿拉伯的。现在请听一首阿拉伯风味的中东音乐。
我今天的随想讲到西班牙、葡萄牙、中国新疆的喀什、埃塞俄比亚和苏丹。现在往哪里去呢?我想到欧洲中部去。号称欧洲的心脏的匈牙利有一千万人口,历史也有一千年。当然,匈牙利部落在这里定居不止一千年了,记得以前有一次节目,我提到曾经占领过今天匈牙利的酋长阿提拉,5世纪时的人,是他创立了匈牙利国。匈牙利的特点是它的语言和周围的民族完全不同,不属于印欧语系。很多语言,像古印度文、波斯文、英文、德文都属印欧语系。但是匈牙利文却不是印欧语系,他们的语言跟中亚细亚的语言比较相近,所以匈牙利人认为他们的祖先是亚洲人。匈牙利的首都叫布达佩斯(Budapest),是由两个城市组成的,中间是多瑙河,一岸叫布达,另一岸叫佩斯,一个新的,一个旧的,两岸都十分漂亮。匈牙利有一道特别的菜叫“Goulash”,就是烧牛肉。19世纪时,奥地利曾把匈牙利当作小伙伴,成立了奥匈帝国。从那时起首都布达佩斯就非常有气派、非常漂亮。
我第一次到布达佩斯是1980年。那时,匈牙利还是个社会主义国家,正在开始经济改革,当时用美金来兑换匈牙利的钱非常划得来。记得我和朋友在一家很高级的餐馆吃了一顿晚饭,只用了六块美金,还有吉卜赛乐师在那里演奏音乐。第二次去是1996年,我又一次感受到了,欧洲的确有它可爱的地方,有它魅人的地方。它的文化、它的风物、它的地面建筑,的确令游客感到流连忘返,俗气全消。
波兰琴斯托霍瓦的黑圣母像
离开匈牙利,我们到了现在的天主教教皇约翰·保罗二世的故乡——波兰的克拉科夫(Krakow)。我们正好赶上天主教的一个重要节日,亲眼看到波兰的农民一队一队地跟在神父后面,步行几十公里,甚至几百公里,去到克拉科夫附近的黑圣母的圣地去朝圣。他们一路走,一路唱圣歌,一路祈祷,快到圣地的时候,走一段,趴在地上朝拜一段,然后起来再走。这跟西藏藏民到拉萨朝圣非常相似。波兰一向是个天主教势力非常强大的国家,他们最引以为荣的一个圣地,就是黑圣母圣地。黑圣母是什么呢?就是一幅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圣母玛利亚的画像。这画像是黑色的,不是白种人的样子,所以有人以为这是埃塞俄比亚来的圣母,也有说是日久被烟熏黑了。总之,我们在波兰,亲眼看到天主教教徒虔诚和狂热的一面。
波兰的西南边就是捷克共和国了。几年之前它还叫做“捷克斯洛伐克”。捷克和斯洛伐克一次大战后本是合为一个国家的。两个都是斯拉夫民族,都曾经长时间被奥地利所管制,所以德文也相当流行。捷克的首都是布拉格,1968年曾被苏联军队占领,所以我想香港人应该对它还有点印象。布拉格和布达佩斯,是多瑙河上两颗灿烂的明珠。我想如果要我选择一个世界上最美丽、建筑最漂亮的城市的话,我会毫不犹豫地选布拉格。布拉格这个城市的美,是我一张拙口所不能形容的,恐怕要听众去亲历其境才能领略到。我一共去过布拉格两次,一共住了五天,两次我都舍不得离开,想改飞机票。甚至现在做“随想”节目时,我也不想离开捷克和布拉格这话题。但是时间有限,我们只好来听一段著名的捷克音乐家德沃夏克的音乐:《斯拉夫舞曲》。
捷克、匈牙利和波兰这几个中欧国家在二次大战中都受到很大程度的摧残。德国曾占领他们,并且强迫他们把当地的犹太人和吉卜赛人关进集中营,加以杀害。这是我作为一个亚洲人无法理解的。近几个世纪以来,基督教文化的确把欧洲人的精神境界,把他们的思想提高了一大步。到了20世纪中期,科学已经很昌明,社会制度也相当进步了。但是在纳粹的淫威下,居然有千千万万的欧洲人把跟自己说同样语言的比邻而居的同胞,只因为宗教信仰不同或是长相不一样,就用毒辣的手段把他们杀害了,这是基督教文化中最令我不能理解的。在中欧,差不多有四五百万犹太人被活生生地处死,有几十万甚至一二百万吉卜赛人同样被处死。犹太人因为后来成立了以色列国,在美国和西欧各国也有很多犹太人的声音,所以他们被残杀的情况,世人普遍都知道。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吉卜赛人的悲惨遭遇。今天在中欧,已经几乎看不到犹太人了,因为犹太人不是去了美国、加拿大,就是去了南美洲或以色列。但是还有不少吉卜赛人,他们仍然是被歧视的一群。即使在今天民主化了的中欧,不少国家还有人公然提出要把吉卜赛人赶出去。赶到什么地方去呢?这是个大问题。因为吉卜赛人几个世纪以来在欧洲都是靠流浪为生的。究竟他们是从什么地方来的?这问题恐怕没有人能清楚回答。不过,有一个最可信的说法是,他们的祖先是从印度到欧洲的。多个世纪以来,他们从印度辗转途经中亚细亚、中东、东欧到了欧洲中部,是不是要把他们赶回印度去呢?这是不可想象的。我想我的随想想得太远,不着边际了。倒不如来听一段令人狂想的音乐,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Hungarian Rhapsodies)。
刚才说到匈牙利语言比较独特,不属于印欧语系。其实欧洲还有一些地方的语言也不属印欧语系的。欧洲最北边的芬兰(Finland)的芬兰语和波罗的海沿岸的独立国家爱沙尼亚(Estonia)的语言是很相近的,说这种语言的统共不超过六七百万人,但是他们的语言既不是斯拉夫语,也不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例如瑞典或丹麦那样的语言,也不是德文。他们的语言跟匈牙利语有相像的地方,但是也不相同,彼此听不懂。基本上他们的语言应该是源于亚洲的语言,跟今天俄罗斯亚洲地区的部落语言比较相近。
我在1985年有机会去过芬兰,那里跟香港真是不同啊!香港有六百五十万人,面积包括大屿山、离岛,总共是一千一百平方公里。而芬兰全国只有五百万人,面积就有三十四万平方公里。也就是说,它是香港的三百倍。虽然芬兰只有五百万人左右,但是他们的社会建设得非常好,几个主要都市赫尔辛基(Helsinki)、图尔库(Turku)、库奥皮奥(Kuopio)并不大,很现代化,令人住在那里很舒服。芬兰所生产的手提电话Nokia更是名满全球。
芬兰人给人一种彬彬有礼、很有文化素养的感觉。当然芬兰的北方已在北极圈里,最北的地方叫做Lapp的少数民族,长得很像爱斯基摩人(现在爱斯基摩人自己称自己作Inuits,因纽特人),可能就是爱斯基摩人的表兄弟吧。在北边拉普兰德(Lappland)的人虽不多,但据统计,那里有二百多万只Reindeer——就是圣诞老公公驾驭的那种鹿。
芬兰曾被瑞典长期统治过,他们直到一百年前的官方语言都是瑞典语。他们还长期受着强大的邻居——俄国的威胁。长期以来,他们对俄国采取了“刚柔并济”的两手态度——既畏惧抵制,又友善合作。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芬兰获得了独立,他们举国欢腾,并且选出了一位总统,这位总统就是世界著名作曲家让·西贝柳斯(Jean Sebelius)。他很长寿,是1865年出生的,1957年才过世,恐怕这也说明了芬兰人的生活素质非常高。
现在就让我们来听一段让·西贝柳斯所作的音乐:《芬兰颂》。
刚才我们谈到芬兰、瑞典,下面我想提一个跟芬兰、瑞典完全不相同的地方,也是我去过的地方,这就是尼泊尔。尼泊尔这地方我想不少香港人去过,至少很多人都对尼泊尔很熟悉,因为当年在驻港英军中有很多尼泊尔士兵,叫啹喀(Gurkha)兵。尼泊尔位于中国和印度之间,它的语言既受到所谓“Sino-Tibetan-Burmese”(汉——藏——缅甸)语系的影响,也受到印度的影响;它的宗教文化也是如此。假如你打开地图看看,你不会觉得尼泊尔有多么重要,因为它很小,挤在中印夹缝间。但你一看它的高度,那就不得了了——原来尼泊尔是全世界最高的国家!尼泊尔全国也并不都是高山,它有低得很低的地方,南边还有热带森林和大象。尼泊尔最好玩的事是行山路。尼泊尔有一个独特之处是,他们是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交栖的所在。就在同一个小小的尼泊尔,你可以看到不同的相貌和身型,从跟南印度相似的人到跟我们汉族长得一样的人都有,他们都是尼泊尔人。
过了尼泊尔,就是西藏,我曾在1992年夏天去过西藏。在西藏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高度。譬如我们在海拔四千八百米以上的地方,走几步路,就感到很累了。另外一个最大的享受就是它的天,真是蓝啊,简直没办法想象的蓝!它的山,真是壮丽啊!简直没办法想象的壮丽!我没法用声音来表达天的蓝和山的壮丽,只好请你们自己想象了。
各位听众,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