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河南·念天地之幽
龙门石窟
天生的古城,在历史长河中犹若昙花一现,在佛祖的庇护下,平凡地安享晚年。即使这样,它仍被后世景仰、追忆。古刹悠然的钟声,敲醒城中往事;少林禅宗一卷,抖落一地繁华;遗落的是过去,读懂的却是现在;转身的瞬间,那一片晴雪,正映出河南的真谛。
石窟中巧夺天工的造诣,早已将虔诚之心付之于石崖,后人的仰视与触摸,其实是人与佛的对话,在敬仰之时,已经将灵魂涤荡。
洛阳,素有“九朝古都”之称。作为中国最为著名的古都和中原历史的发祥地,它以其众多的古迹被世人熟悉。其中,龙门石窟便是最典型的代表。
横跨于伊水河上的那座雄伟建筑便是龙门大桥。跨过大桥拱门,便来到龙山第一洞穴——古阳洞。一尊佛、两弟子、两天王。雕刻之精细,仿佛比活佛更加圆润饱满。看着佛像炯炯有神的双目,似乎身心都沐浴到灵气。奉先寺作为龙门石窟开凿的第一个石窟,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从佛像的造型中便能领略“贞观之治”时的繁荣昌盛。中国书法史上的里程碑——龙品十二门,大部分集中在这里。魏体端正大方、刚健有力,将魏体雕刻于石碑之上,更是成为石窟碑刻书法的精华之作。
宾阳洞是龙门石窟
不得不提的经典之作,整个开凿过程长达24年之久。在洞中,三尊佛像分别彰显出北魏、隋唐时期不同的艺术魅力。洞窟正壁的释迦牟尼像,那清瘦的面容,大大的眼睛,细腻的衣锦,让人瞬间置身西域,如沐佛光。
万佛洞就在宾阳洞的南边。南北石壁中刻满了数尊小佛,从一寸到几厘米高,多至15000尊。
逝者如斯,整个龙门石窟中的大小佛像,虽然在自然风蚀或是人为破坏中屡遭风霜,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然而让人欣喜的是它们的今日。看着往来如梭的人们,想必他们触摸雕像时的心情都能引起彼此的共鸣。今天的龙门石窟,是历史遗迹与中国古典文化的象征,人们前来观望,为的不止是探访,更是感怀。
美丽的伊水河仿佛一位智者,在守护石窟的过程中遂变得波澜不惊,仿佛华夏民族千年的风霜雪雨都飘落到河中,顺着它蜿蜒,一去不返。眼中只有将来,只有佛护子孙的坚定信念。
少林寺
每每提到少林寺,总是联想到牧羊女那铜铃般的笑声。上个世纪的同名电影影响了太多人,从此古刹悠然的钟声成为人们心中挥之不去的一个梦,少林寺也从此蜚声海外,游人络绎不绝。
少林寺理所当然地成为天下第一名刹。作为禅宗和武术的双鼻祖,中岳嵩山腹地的“少室山下的茂密丛林”——
少林,就此得名。传说当年释迦牟尼大弟子摩柯迦叶的第二十八代弟子达摩来到少林,并且广收门徒,开始传授禅宗。因为少林武术自成体系,且风格独特,由此,少林派在江湖名声大振。即使是在今日,少林寺仍然被后世深深推崇,不仅留下丰富的文物宝藏,更留下大量艺术珍品,从明代的五百罗汉巨幅彩画到北宋的初祖庵大殿,再到清代的石刻、少林拳谱。每一记笔触,都凝聚了武林至尊的大家风范。
少林寺以南北中轴,分布着若干杰出建筑,东西两侧为附属设施。从山门,经天王殿、大雄宝殿、发堂、方丈室、立雪亭直到千佛殿一步步迈入传说中的少林寺。无论是建筑群的形式,还是方位空间的选择,甚至周围景观的搭配和雕刻绘画的附着,似乎都在演绎着“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禅意无处不在,在少林寺,永恒的禅意让人们感受得身临其境。大雄宝殿就在山门的正面,袅袅香烟缭绕殿上与雕梁画柱相得益彰,悠扬的佛教音乐从大殿传入耳鼓,一股静谧而严肃的气息充斥其中。
壁画是少林寺千年沧桑后神采奕奕的最佳证明,那古老的画种,复杂的构图,绚烂的颜色,让人慨叹。游走于千佛殿,亲眼所见西北墙上绘有五百罗汉朝毗卢,每个僧人的姿态和神韵无一相同,或沉思或举手,或谈笑或持法,或手舞长棍或朗诵经文。这便是传说中的少林寺,这便是少林寺中的禅宗武僧。在蔚为壮观的殿堂里,虔诚地上香、叩首,为后世的幸福做最真挚的记念。
步入千佛殿便是步入了少林武堂。排列整齐的千佛殿,间隔有序且深度相同的48个脚窝,少林武僧们的汗与泪就此洒落。传说,在少林寺习武,三年腿工后方可修炼其他。
传说中的武行虽然遥远,禅意却显现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浮世尘华之上,如何才能持有一颗纯粹的心灵,如何才能时刻警醒自我?一种超然,一种脱俗换得一世清新,这样的道行,真的值得用一生的时间来参悟。
千年韶华
河南的古都
回眸历史,许昌,不仅是群雄逐鹿之地,更是建安文学的发源地。这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被封以“中原粮仓”的美誉。从魏文帝立魏开始,这里的名称便一直沿用至今天。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中国八大古都里,河南占了一半,无论是洛阳还是开封,再或是安阳与郑州,单是名字便让人联想到无数风流人物,身着黄袍的枭雄胆略,弯月挂额的凛然正气,伴着古都的厚重与沉稳,一气呵成出一卷生动逼真的史诗。
走在安阳,置身古老却举世闻名的殷墟,视线所及之处,尽是宫殿庙宇。冲击视线的不只是这些建筑,而是殷墟作为华夏文明乃至人类文明独特的贡献。它从来都不是几座简单的建筑,几所废弃的遗址,它是一座都城,远在3300年之前,这里的政治、经济已然形成,一个王国的缩影便呈现在这里,殷墟昔日的风貌铺就了华夏民族的今天。
踏上开封的土地,仿佛那种凛然之气顷刻便传入每根神经,地域的厚重潜藏着太多往事,漫步在寻常巷陌中,古文明的美丽就这样绽放在眼前。唐宋的坊、元明的胡同、清代的街衢、数不尽的名寺宝刹,看不完的大家风范。庄严与空灵彼此交替,在时间的更迭中让人慨叹不已。七朝古都,九代帝王,流水落花春去也,不知今昔是何年!
遥想洛阳,九朝古都。中国的历史中,洛阳曾演绎着怎样的风流,那傲人的繁华让人惊诧。龙门石窟的恢弘、玄奘故里的清幽、唐三彩的高超、洛绣的美丽。没有人因为它如今的沦落而放弃这座城的存在,因为,每到洛阳的一处,似乎都见证着不朽的辉煌。
回眸历史,许昌,不仅是群雄逐鹿之地,更是建安文学的发源地。这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被封以“中原粮仓”的美誉。从魏文帝立魏开始,这里的名称便一直沿用至今天。这里三国文化丰富,且开创了久负盛名的建安文学,不仅是画圣吴道子的出生安阳殷墟出土的商代刻辞卜骨殷墟文字又称甲骨文,是在河南安阳小屯发现的,是现在发现的中国古代文字中较有体系的文字。
河南作为多朝古都,存在着许多古文化遗址。而这个车马坑,却是年代更久远的殷代遗迹。
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院的车马坑地,大文豪苏轼、著名诗人沈德潜更是对此地颇为流连。
据史料记载,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代曾建都于此——郑州。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它曾是整个国家的政治中心。与安阳、开封、洛阳一起,郑州被列入中国的八大古都,五朝为都八代为州的光辉荣耀,使郑州犹如一位年迈的老将军,傲然伫立且威风不减。蜿蜒的黄河岸边,这里曾被人们称之为“中原”。一句中原,勾起多少男儿闯荡江湖的侠客梦,一句中原,牵出多少前朝往事。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寂寞深处,无言上西楼。十年贪欢一晌梦,算白了,少年头。”对于河南的故都,人们总难免有这样的意象在脑海中显现:白马寺的悠然钟声、洛阳城外灼眼盛放的牡丹,古城墙上雕刻的字迹。如梦境般地纠结在一起,既深刻又隐约,既慨叹又惋惜。“欢乐都逐韶华去,惟有人,折杨柳。”当韶华逝去,折一枝杨柳,送一份思念,记得曾来探望过,感受过,融入过,便已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