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涉县女娲祭典形式和内容(3)
有的女人婚后几年不生育。过去山区有婚后三年不与丈夫同床的习俗,婆婆很着急,于是就领着儿媳一块去朝山。当媳妇在广生宫烧过香之后,婆婆就领着儿媳往娲皇宫后山走去,那里隐蔽着送子娘娘的一处睡宫,外人很少知道。庙会期间也开门(平时是不开门的,更不准男人进去)。婆婆边走边嘱咐儿媳妇:“到了睡宫,光瞧不准说话,也不准咳嗽,脚步要轻。我进去你跟着,我出来你也出来,回家后不准跟人提起这事儿。”于是婆媳十分虔诚地去看睡宫。睡宫里有炕,挂着绸缎香帐。掀开帐子,可以看到送子娘娘和送子爷爷在睡觉。身上盖着彩色缎被,头下枕着红缎子枕头。青年女子看后会低头、羞涩不语。也会自然想通:“神仙都一起睡觉,何况我们是人呢?”这是一种启蒙教育,女人回家后同房,不久就会生儿育女。
(4)撒谷种旧时,求子后得子的人去娲皇宫还愿时,还有在十八盘上撒谷种的习俗,意思是,孩子生下来后,还要在娲皇跟前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另一种说法是,农历三月十五是娲皇的生日,善男信女们自然要来给娲皇送礼过生日。庙会期间,曲曲弯弯的十八盘上,到处可见人们抛撒的小米粒和小饼干,就是这个意思。
娲皇宫庙会求子习俗,看起来是带着迷信色彩和愚昧的民俗现象,是违反科学的,但它反映了古代先民的一种善良和美好的愿望。
2.戴索与开锁
在涉县境内西北的石门乡、索堡镇至东南的固新镇、西达乡一带村庄,旧时有给孩子戴索开锁的习俗。拴娃娃并生了子女的母亲在还愿时还要向看庙道人要根红线绳,给婴儿戴在脖颈上,并向娲皇圣母说:“老奶奶呀,俺这孩子还得劳您看到12岁,到时候俺来开锁。”意思是孩子从生下到12岁是一个多灾多难的过程,需要神灵佑护和看管,即锁住;孩子长到12岁生命力强壮了,就可以开锁,自己成长了。来庙上开锁前,家长要把红线绳套在孩子脖颈上,两端结环,用锁子锁住。逢初一、十五,或者到庙会上,找道士或巫婆给开锁。道士开锁时,让母亲向娲皇圣母烧香上供,和孩子一同磕头。起来后,道士用小藤棍轻打孩子头顶一下,说:“打打上,天门开,聪明伶俐。”轻打小腿部,说:“打打下,地门开,身体强壮。”轻打腰部,说:“打打腰,人门开,长大成材。”把锁开开再锁住,如此反复三遍即可。开毕,母亲要给道士几个钱,以表诚意和谢意。
巫婆,即农村中职业或半职业神职女子,多是中老年女性。她们笃信某一神灵或多种神灵,自称是某神的弟子,有仙眼,有法术,家中设有神坛,有人前来问病求医,则用下神、符体、降妖、除邪、取仙药等手段,为人治病,以收取供品和钱物。如请巫婆开锁,其具体做法与道士大致相同,不同的是,她要拿腔作调地替母亲和孩子报家门:“家住某县某某乡,某某村上有家门。村上某姓门庭好,生下一个小玩童(女花容)。如今长到12岁,圣母面前开锁红。”在开锁当中也有新词儿:“打打顶,开天门,长大当个大学生,还要读到研究生。”等等。
如今也有请老人开锁的,方法比较简单,老人轻轻拍着孩子的肩膀说:“老奶奶看了你十二年,长大要报答老奶奶的恩德。”说着把锁开开再锁上。又说:“父母生你养你不容易,长大要孝敬父母老人。”打开再锁上。又说:“上学要听老师的话,好好念书,长大当国家的栋梁之材。”说罢打开锁子即可。家长随意给开锁人一些钱,表示心意。从中可以看出人们教育孩子孝敬老人、求知成材的朴素意识。在娲皇宫工作过的陈水旺,年龄60多岁,就曾给人开过锁。他常念叨的开锁歌是:天门开,地门开,子孙殿里开锁来。打打中间富贵来,打打脚下长命贵。天门开,地门开,某某送下钥匙来,打开三簧锁,一打天晴,二打地宁,三打长命富贵好前程。
3.打扇鼓
庙会期间,坐夜时,善男信女们打扇鼓也是一项重要活动。打扇鼓原是巫觋舞蹈,专用于敬神。扇鼓是单面羊皮鼓,鼓面直径约30公分,鼓圈用细钢筋煨成;鼓柄长约18公分,用细钢管做成;鼓柄下端是用细螺纹钢筋煨成的三瓣梅花形,每瓣上穿3个钢环与铁环,一晃能发出哗啦哗啦的响声,因其形似圃扇而得名。击鼓的鼓鞭是长约50公分的藤棍或竹棍儿,上拴几缕彩色布条,像戏曲中的马鞭儿。扇鼓手左手持鼓,右手持鼓鞭儿,运动十字步。这时用鼓鞭儿击鼓,鼓声、哗啦声有节奏的响起,别有一番情趣。打扇鼓人数不限,男女均可,多人可以围圈打,两个人也可以对打。其有走圆场、一字长蛇、二龙出水、剪子股、抬花瓣、划船等集体花样;个人动作有敬德背剑、雪花盖顶、斟茶满酒、李三娘推磨等。打扇鼓时还口唱扇鼓经,即唱词。这里常唱的唱词有《娲皇圣母去修行》、《挂金灯》、《看牡丹》等。唱腔多是这一带流行的武安平调、落子,上党落子等。
4.许愿与还愿
人们求官运、求病愈、求财运、求平安等,都要根据自己所求事情的大小和自己的经济实力,而许下一定的誓愿,到时候如果认为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觉得灵验,就要适时还愿。根据当初自己许下的誓愿,还愿有几种情况:烧香纸,上供品,是最普通的还愿,供品多是饼干、点心之类,有的外加一挂鞭炮。稍讲究一点的,香纸、供品外再上一些布施钱,钱数三元五元、八元十元、或更多不限。唱愿戏是还大愿,然而愿戏有地摊小戏和整台大戏之分。地摊小戏戏金10~30元,一个或两个角色,在胡琴伴奏下独唱或对唱几句,即算一出愿戏;大戏在戏台上唱,一出大戏的戏金800~1000元。2004年农历闰二月二十九日至三月初三(4月18日至21日)4天7场大戏是本县不愿透露姓名的个体业主出资7000元人民币唱的;三月十三至十七(5月1日至5日)5天9场戏,其中5场是山西省黎城县某运输专业户出资5000元人民币唱的。另外4场由娲皇宫文物管理处支付。这两家出资户都是因为生意兴隆而向娲皇圣母还愿的。
一些许愿还愿人比较讲究,来时一般都请巫婆引领,烧完香纸后,巫婆要小声拿腔作调地把许的誓愿,或还的誓愿唱出来。比如为拴娃娃而来的,许愿时唱道:“弟子家住某县并某村,某姓某氏有门庭。她家缺个小顽童(此指求子,求女则为女花容),老奶奶,您显显灵,送她一个小顽童(或女花容)。到时候,她敬上一对灯,送上一对瓶,挂上一尺红,还要多上金和银,老奶奶跟前来还供。”还愿时则唱道:“弟子家住某县并某村,某姓某氏有门庭。老奶奶送给她一个小顽童(或女花容),今天给老奶奶来还供。她敬了一对灯,送了一对瓶,给您挂上一尺红,还多多上了金和银。老奶奶,显灵灵,保她孩子长成人,她再给老奶奶来还供。”若是为求财而来的,许愿时唱道:“弟子家住某县并某乡,某村某姓有门庭。为了全家吃穿住,他开了一间买卖铺。老奶奶,您显显灵,保他买卖能兴隆。到时候,他给老奶奶来还供。”还愿时则唱道:“……多亏老奶奶来保佑,他家买卖好兴隆。前门像栽了摇钱树,后门像有聚宝盆,赚得银钱数不清。他给您唱了五场戏,还多多上了金和银,给老奶奶来还供。”求病愈,求平安者巫婆均有类似的词儿。涉县和山西省黎城、潞城一带口音,“金”音“经”,“银”音“迎”,“盆”音“朋”,因此,唱起来还是押韵的。上述情况说明,在当今的庙会上,巫婆还存在,并起着上述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建立,人们的择业途径和生财门路更加广阔和自由,相比之下人们的求财欲望更加强烈,因此前来娲皇宫求财运的人大大增加。我们曾遇见一位40岁左右的男子,原是驻涉县一家大型企业的职工子弟,成年后到山东省某地工作,后来经商,为了财运顺遂,他每年庙会期间都偕妻子驱车前来娲皇宫烧香上供。在新社会长大并接受教育的年轻一代,也这样笃信神灵,足见某种信念形式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和沿袭性,要改变和消除它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
5.婚礼习俗
女娲文化中很多内容与我们生活中的礼俗、习俗有联系。比如,相传伏羲、女娲兄妹成亲,由于害羞,女娲用草帘遮住脸,伏羲则用土把脸涂黑,两人才入了洞房。涉县的婚礼习俗中,新娘要蒙红盖头,新郎则用锅底灰把脸抹黑,这一习俗的起源就与女娲兄妹成亲的传说有关。另外,涉县的婚礼习俗中还有这样一条,夫妻双方先叩拜天地,再拜女娲,然后才是叩拜父母,夫妻对拜。
6.地名
据涉县地名办考证,涉县的村名、地名很多与女娲文化有关,如固新的匡门口、张头的一半山、大港的藏石洼、补天石、石母岩,都与女娲补天有关;弹音村和常乐村与女娲造笙簧有关;磨盘山与女娲成亲有关;桃城村与女娲教民种植有关;符山和乱石岩与女娲补天有关。
四、故事传说——娲皇文化的经典演绎
有关女娲的故事传说是涉县女娲祭祀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涉县和邯郸历史文化的根枝所系,是娲皇文化的经典演绎。现已搜集整理多篇。主要包括:造人,定寿,通婚姻,造笙簧,补天,立四极,止水灭火,兄妹结亲,占地,女娲娘家为啥是沙河村,送饸饹,女娲显灵传说,娲皇山顶柏树、金牛洞、掉洼的传说,送水,女娲与仙童泉等。其主要故事已由史安昌、王福榜、李亮、申子文、程水旺、赵彩河、崔海亮、孙海忠、何金德、赵奎吉、王矿清等搜集整理,或出版成书,或辑印成册,或在报刊发表,或在电台广播,产生一定影响。
另外,兄妹传说故事在国内外影响较大,涉县的兄妹传说也算是全国的一个分支,但据河北工程大学常玉荣女士考查,我们也在调查后认为,在女娲信仰核心地区的涉县,女娲兄妹结婚故事流传并不广。从民间口承流传的女娲兄妹婚和存在状况来看,女娲兄妹婚也许曾经在小范围内流传,这一点可以从磨池村的情况看出,磨池村还有一座磨盘山,据说就是女娲与兄滚石磨询问天意的地方。但这一说法现在不少人并不知道。也许当地百姓在信仰上不愿意接受女娲与一个男人共同繁衍人类的内容,其传说也就渐渐淡出百姓的视野。原因是当地人对于老奶奶的感情和崇敬之心远远胜过了男性始祖神,再就是后世文明社会的人们不愿接受有违人伦的血缘亲。
造人
盘古开辟天地后,虽然天上有太阳、月亮与星辰,地上有山川、河流与草木,可是还没有人类,甚至连动物也没有,大地上一片荒凉、死寂。
一天,女娲下凡巡视,被大地上的迷人景致吸引住了,在辽阔的黄土地上,纵横交错着无数条河流,绵延起伏的群山上长着葱葱绿树和艳丽花草,就像个巨大的生态花园¨¨¨女娲尽情游玩,也不知走了多少路,爬了多少山,趟了多少河,终于玩累了,便在中皇山下的清漳河边歇息下来。这时的女娲感到既尽兴,又疲劳,同时也非常孤独。她想,这么美好的大地,可惜只有我一个人,太冷清,太寂寞,太无生气了,要是再添点活物和我在一起,该有多好?
她想了想,就在河边蹲了下来,挖了块湿泥,仿照水中自己的影子,抟捏成个娃娃状的东西。谁知这小东西刚刚做成,就活蹦乱跳起来,而且还咿咿呀呀地说起话来。女娲对自己这优美的创造非常满意,便又仿照天界男神的模样,抟捏了个男娃娃,结果又如愿以偿。
谁知,两个泥娃娃一经造出,就都向女娲发问道:“我们是谁?为何来到这世上?”
女娲听到刚刚造出的小活物,竟然提出这样的问题,惊诧之余,也不知如何回答是好。她又想:既然赋予了他们生命,也该赋予他们名称才好。于是她思考起来:众多天神生活在天上,用一个“神”字即可概括,这凡间活物也该有个简洁的名称才好。思来想去,最后将目光聚焦在这活物的形态之上,这活物若是四肢伸展开来,酷似一个“大”字,名称就叫“大”吧!但又觉得不太理想:一双胳膊整天伸着,岂不太累?胳膊平时都是下垂着,走起路来,不恰好像个“人”字么?于是女娲对小泥物说:“你们就叫做‘人’吧;把你们创造出来,就是要让‘人’来主宰这凡间世界。”
两个小泥物听了很高兴,便又问道:“那您又是谁呢?如何称呼您呢?”女娲顺口回答:“我是女娲,你们就叫我‘女娲’吧!”自此,人类始母——“女娲”之名便一代代延传下来。直到今天,在女娲造人的中皇山下,清漳河岸边,人们仍将自己的母亲——娘,称呼为(nià)。据说,这即是“女娲”二字的谐音合成。在流传中,发生变异,由(nià)变成“娘”(niáng)了。
有了这第一、第二,就不愁没有第三、第四。女娲造出两个生命之后,高兴极了,并暗下决心,要让这广袤的大地上充满生机,到处都有自己的儿女。于是她为了提高造人速度,决定由一个一个地造,改为一批一批地造。这样她一造就是几十、几百,摆在漳河岸边晾晒,待风干后,才能成活。不料,天有不测风云。要下雨了,女娲只得赶紧收拾这些泥人,她总是把捏成的男女一对一对放在一起,这就是后来的夫妻。开始,她把俊的和俊的放在一起,丑的跟丑的放在一起,这就是后来的好夫好妻,或丑夫丑妻。后来,因时间来不及或夜间看不清,就把泥人放乱了。有俊的配了丑的,有好的配了残的,这就成了世上许许多多阴差阳错的不般配夫妻。有的泥人脸上被雨水滴了许多小坑,就成了世上的麻脸人;有的泥人眼睛被淋坏了,就成了世上的盲人;还有的泥人在收拾中,碰坏了手脚,就成了世上的残疾人。
不知过了多少天,女娲累得疲惫不堪了。她想:世界这么大,造人的速度又这么慢,要等到何年何月才能实现自己的心愿呢?女娲情急之中,便顺手从河边的柳树上撇下一把柳条来,握在手中拧了几下,成绳索状,往河泥中一蘸,又使劲往空中一甩,无数泥点纷纷落下。说也奇怪,这泥点刚一着地,就变成了咕咕叫着、欢喜跳着的小人人。尔后愈变愈大,很快就长成大人。
女娲就在漳河边上日复一日地甩啊甩,也不知甩了多少个日夜,创造了多少个儿女,反正大地上的人越来越多,漳河边的泥土越来越少,最终人类布满了大地。
至今,在涉县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因为人是黄泥变的,所以个个是黄皮肤。”
“因为人是黄土做的,所以总带着土性。不信,你用手在身上搓搓,总是能搓下泥来。”
“因为人是从黄土中来的,所以几千年来的风俗:是人死后还要埋进土里,以‘入土为安’”。
整理:史安昌口述:张海旺何金德
通婚姻
若干年后,新的问题显现了:原来人类是有生就有死的。死亡分两种:一是自然死亡,如生病、衰老等;二是意外死亡,如被水淹死,被火烧死,从高处掉下摔死,被野兽吃掉等。
这样,人类要永远延续下去,就得死亡一批,再造一批;死人的事不断发生,造人的工作就得不断地进行。这样一来,女娲就得永远工作,不得休息,那不太麻烦、太劳累了吗?于是女娲又教给人们通婚姻。
在女娲指点下,人类建立了择偶配对、缔结婚姻的制度。因女娲教人通婚姻,所以后世的人们将女娲奉为婚姻之神。
整理:史安昌口述:王树良何金德
造笙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