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培养了不起的男孩之生活篇(1)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有出息,男孩的教育则更需要父母多加重视和关注,一旦放松或放任,男孩就会出现许多令父母头疼的问题,比如自卑、依赖性强、软弱、逃避责任等。正是家长的宠溺和教育的缺失,让男孩缺乏必要的生活实践。这样不但不能培养出有出息的男孩,还可能为家庭和社会增加负担甚至祸患。性别给了男孩巨大的能量,因此,父母不要奢望把儿子教育得多听话、多乖巧、多温顺,而应根据他们的天性,给与他们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第1节培养了不起的男孩,先做称职的父母
每一个父母,当孩子一生下来,就对自己的孩子有很高的期许。然而,通常父母会希望有个乖巧懂事、又聪明的孩子,却疏于反问自己如何做个好的父亲或母亲。现今的社会,习惯地把教养子女的责任,经常加诸女性的身上,等孩子出了问题,再彼此责难就来不及了。
为人父母,不仅是将孩子带到这个世界,让他吃饱穿暖,更重要的是给他提供良好的教育。每个孩子都是天使,然而并不是每位父母都称职。
★走进男孩的世界
生活中,有些父母自认为非常了解孩子,他们中有的认为自己是孩子的朋友,有的认为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在自己眼里,有的说自己天天24小时几乎都在看着孩子,有的父母甚至说:“我家孩子眼珠一转我就知道他在想什么。”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曾经有一段时期,在全国很多中小学中广泛流行《死亡笔记》的漫画,很多学生手中都持有一个“死亡笔记”。很多家长都不知道这个古怪的笔记本是干什么用的,但当他们翻开这个笔记本时,就免不了会失声尖叫!
这些笔记本里设计了很多“诅咒”的东西,上面记录着孩子的“心愿”。如,“我希望×××在明天的考试中不及格”,或者“××今天嘲笑我,他凭什么嘲笑我?这个该死的家伙,我希望他在今天下午放学后5点40分被汽车撞死”等等。
真的让人无法想象,这些天真的面孔下竟然掩藏着这样可怕的想法,他们是如何用自己那稚嫩的小手记下那一行行可怖的咒语的。难道这些孩子的灵魂是如此丑陋、恶毒吗?他们到底在想什么?
你真的了解孩子吗?
你知道他在想什么吗?
他感觉生活快乐吗?
他生活里需要什么?
他的价值观、心愿和梦想是什么?
你有没有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去尝试着了解并尊重他们的看法呢?
孩子真的是你认为的那样天真无邪、无忧无虑吗?
你是真的想了解孩子,还是在忙着改造他,让他适应你的价值观、满足你的愿望、实现你的梦想呢?
事实上,很多父母并不了解自己的孩子。
男孩是一本难懂的书,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心理、情绪都会随时产生一些变化。父母的责任,就在于及时了解、掌握这些变化,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曾有一位母亲这样谈到自己教育儿子的经历:
我儿子从小就是个淘气包。在他3岁时,我送他去幼儿园,但没几天他就被幼儿园老师劝退了。老师的理由是:“你的儿子生性太顽皮,我们用尽全力,但还是管不了他,所以他不能正式入园。”没办法,我只好把他送到了他奶奶家。在慈爱的奶奶面前,儿子的调皮行为更加变本加厉。白天里,不管他是坐着还是站着,手脚都忙个不停,又抓又踢的。到了晚上也不消停,他会反反复复起床好几次,吵着要大人陪他玩,玩累了再睡,睡几小时又醒了。有一次,他竟然模仿电影中的“蜘蛛侠”,从2米高的墙上跳了下来,结果把腿摔骨折了,在家躺了一个月;还有一次,他戴着“奥特曼”的面具大叫一声突然出现在一个女孩面前,把那个小女孩吓得不轻,害我请了一个星期假去照看人家。
现在,我的儿子已经上小学三年级了,可依然爱搞恶作剧。有时我气坏了,会打他两下,他也当场表示悔过。可是第二天我又会见到他更聪明、更荒诞的小把戏。不停打,不断犯,为此,我真的伤透了脑筋。
事实上,大多数男孩都是这样的,自从学会走路开始就不断地制造麻烦,也正因如此,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早在2300多年前就说过这样的话:“在所有的动物之中,男孩是最难对付的!”
男孩从出生开始体内就充斥着男性荷尔蒙,荷尔蒙影响着男孩的身体发育、智力及情感。正是这些荷尔蒙,引发出了这些让人欢喜让人忧的行为。当然,男孩们可不是一味的糟糕透顶。静下心来好好思索,我们就会发现他们的优点要远远多于缺点。
如果你有一个男孩,那么你真应该好好了解一下他:
他精力充足,始终都是斗志昂扬;
他敢于突破,干劲儿十足;
他喜欢集体生活,十分团结;
他崇尚公平,富有正义感;
他的肌肉充满力量,天生喜欢各种运动;
他很少有悲伤的时刻,总是积极寻求快乐;
他的大脑充满奇思妙想,动手能力特别强;
他性格坚强,从头到脚都透着一股不服输的精神。
男孩的想法,男孩的行为,男孩的需求,作为父母,我们都应该了解。只有先进入男孩的世界,我们才能真正了解男孩,也才有可能帮助他们勾画好生命的蓝图。我们应该相信,无论我们的男孩现在看起来有多么淘气,将来他都能够成为优秀的人,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而我们 男孩的父母就是能够帮助男孩变得出色的第一任老师。
每个男孩都是与众不同的,他可能很敏感,动不动就掉眼泪;他可能很自我,难以与人分享他的思想;他可能太过慷慨大方,不懂节约开支;他可能有与他人不同的感受事物的方式、想问题的方式、学习的方式、游戏的方式、享受的方式等。只有对男孩的方方面面都有清晰的了解,我们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健康地成长。
★时刻关注孩子的心声
做父母的应该给孩子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孩子有什么要求,有什么企盼,有什么意见,父母都要做到了如指掌。因此,父母有必要“放下架子”、“弯下身子”,听一听孩子的心声。
在一节五年级劳动课上,老师在教学生缝制椅子垫儿。正好赶上“三八”妇女节,老师就号召同学们回家给妈妈缝一个椅子垫儿。孩子们听了,积极性很高。有个孩子,回家顾不上做作业,翻箱倒柜地找出布啊,针线啊,忙了半天,辛辛苦苦地给妈妈缝了个椅子垫儿。他想给妈妈一个惊喜,就把椅子垫儿先藏起来,不让妈妈看见。妈妈下班回家,劈口问道:“写完作业没有?”孩子回答说:“还没有呢。”妈妈一下来了气,“放学这么半天,你干什么了?”孩子说:“妈妈,今天是三八妇女节,我给你做了个礼物。”说着拿出了藏在门后边的椅子垫儿。他满以为妈妈会高兴呢,没想到,妈妈不但没有什么惊喜,反而一手抓过椅子垫儿,说:“你弄这玩意儿干嘛,不写作业!”边说边把孩子忙了半天做的椅子垫儿拆了。
男孩儿当时气得直哭,他对妈妈的一片爱心被妈妈粗暴地伤害了。老师号召同学们给妈妈做一个礼物的时候说:“妈妈平时关心你们,付出了很多心血,你们也应该关心自己的妈妈,送给妈妈一个自己亲手做的礼物,就是关心妈妈的实际行动。”孩子听懂了老师的话,他用一个下午的时间给妈妈缝椅子垫儿,也许长这么大,他还从来没有为妈妈付出过这么多的劳动,他多希望妈妈会因为他变得懂事儿了而喜出望外啊。他在一针一针缝椅子垫儿的时候,一定想象着妈妈回家看到这份特殊的礼物时的高兴劲儿。他万万没想到妈妈会这样。他大失所望,不明妈妈怎么就不懂自己的心。
教育家经常说,教育要“抓住时机”。上面例子中,孩子给自己亲手缝椅垫儿,这是一个多么好的时机!它的意义远不止于孩子会劳动,会干活儿了,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人的情感上,在孩子的一针一线中浸透着孩子对妈妈的爱和关心,浸透着孩子对妈妈的感情回报。这是一个多么好的母子双向情感交流的机会呀!
关注孩子的心声,我们做父母的就要拥有一颗童心,一种孩童的眼光。如果我们已经丢失了它,请努力把它找回来。童心的失而复得是一种人生的新境界。只有在这种境界里,我们才可能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成为孩子的心灵导师。物质上的给予比不上一颗真诚的心,用心去和孩子沟通吧。
孩子是一本书,从童年到少年,从少年到青年,父母都在一页页往后翻,但要真正读懂它却十分不容易。为人父母者往往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孩子越大,就越不了解他(她)。教育,不要忽视心理的、思想的教育。重才轻思想,就是悲剧的根源。
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同样,一千个孩子有一千个甚至更多不同的意愿。这些意愿,有大的有小的,有短期的有长远的,有物质的有精神的,有合理的有不合理的。对于我们的孩子,不能苛求他的每一个诉求都是冠冕堂皇的,每一个愿望都是合情合理的。关键是我们要秉承一种求真务实的态度,在关注孩子们心声之时,认真梳理、科学分析,看这些诉求是不是合理,需不需满足,能不能实现,再去和孩子沟通,尽量满足他们积极向上的要求,引导他们剔除诉求中的不合理成分。
孩子们的意愿,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新月异;成长的烦恼,也只会随着成长而与时俱增。“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倾听孩子的声音,了解孩子的心愿,是一个长期的复杂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关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动态,及时作出应对:或支持鼓励,或耐心开导,或坚决制止。
那么,父亲如何关注孩子的心声呢?
首先要让自己拥有童心。孩子喜欢活泼幽默的父母。在孩子面前,我们做父母的,也应该是“孩子”。也玩也闹,孩子就把你当成无话不说的朋友了。为什么不少孩子喜欢一些外教,就是因为他们从里到外都像“孩子”,孩子能不喜欢“孩子”吗?特别是充满幽默感的“大孩子”。
其次要懂得情趣,懂得换花样跟孩子沟通。正面的谈话方式是可以的,但是,这样的沟通往往被家长演化为“说教”,结果只会让孩子觉得你罗嗦,觉得你烦,所以,多给他们讲故事,谈看法,论时事,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们的思想,这很重要。
沟通,还有一种方法,就是跟孩子共同读一本书,各拿一张纸,把看书的感觉和认识写下来,这种互相学习的感觉非常好,有心的父母最好把这些读书笔记订起来,就是一份最珍贵的沟通痕迹。
再次,要与孩子站在平等的地位。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面:一个孩子因为某件事对父母谈着自己的看法,孩子仰视着父母,一脸的严肃和专注,而父母却在忙着手里的活计,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孩子正讲到激烈处,父母却一声喝斥:“你懂什么,小孩子家!”孩子立即低下了头,眼里闪着泪花。
这样的场景太多太多了,或许我们就时常扮演着那些父母的角色。这种时候,孩子的内心在想些什么呢?成年人都有希望得到别人尊重的需求,那么作为独立个体的孩子是不是就不需要尊重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首先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设身处地体验孩子的真实感受,多一分对孩子的理解,少一分对孩子的训斥,只有这样,才能加强亲子之间的沟通,创造孩子成长的宽松氛围。你才可能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成为孩子的心灵导师。
最后,让自己成为孩子最好的朋友。一位母亲经常对孩子说:“你和妈妈是好朋友,你的喜、怒、哀、乐都牵动着妈妈的心,你高兴,妈妈就快乐;你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妈妈会更比你难过的。无论你遇到什么难事或难于起齿的事情,妈妈都会给你出主意,一同和你商量解决的办法,绝不会因为你的所作所为,而痛骂你的”。因此,孩子对我们很信任,也愿意和我们讲真话。
★再忙也要给孩子诉说的时间
在某市一居民楼楼道中,一名叫小林的少年用水果刀抵住一位妇女的脖子,不断地重复着:“阿姨,我做个调查——你有啥子感觉?现在的心态有啥变化没有?”
等到警察来后,小林乖乖地放下了刀。面对民警询问,小林才小声地说,自己这样做是为了“引起父母对我的注意”。
难以置信“用刀抵路人脖子搞调查”这件事竟发生在一个只有15岁的初二学生身上。一个初二学生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另外,小林还说出了“事情搞大了,父母就会来找他”的惊人之语。为啥要“把事情搞大了”才能引起父母的注意?值得我们冷静思考。
作为家长常说的一句话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可是,父母们究竟做了什么呢?小林的父母出来打工已有8年,以前都是一年回家几次,很少与小林在一起,小林一天在想些什么,他们知之甚少,甚至连小林经常被别人欺负都“根本没有听说过”。在现实生活中,父母们为了工作把孩子独自一人扔在家里;经常命令孩子做这做那,从不问他们的感受等事情经常发生。其实,十四五岁的孩子正是需要爱来浇灌的小苗,不仅仅是“他在吃穿上有什么要求,我们都尽量满足”(小林父母语)就够了,其实,孩子们真正需要的是父母的关注和认同。
由此可见,如果父母忽视了与孩子的交流,不重视孩子的倾诉,时间久了,不良的影响就会表现出来。因为对于一个已经有自我主张和能力的孩子来说,让他乖乖地“听话”是一种痛苦。其实,仔细倾听孩子的诉说并回答孩子的问题对加深亲子关系大有裨益,这可以加强孩子的自信心和安全感。
在如今的家庭教育中,有些父母认识不到倾听孩子诉说的重要性。孩子一旦有问题,总爱以成人的思维方式去评判孩子所做的一切,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轻则呵斥重则打骂。孩子因失去说话的权利或者自己的想法得不到父母的重视,只好将委屈和不满埋藏在心里,长此以往,做父母的就很难知道孩子的所思所想,这样对孩子的教育就会无所适从。另外,孩子的说话权得不到父母的尊重,父母不让孩子把话说完,一方面不利于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也使孩子产生自卑情绪。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与父母产生对抗情绪,以致双方相互不信任,产生沟通困难的问题,甚至还会造成孩子的不良心理。
专家认为,沟通交流是影响亲子关系、孩子性格发展的重要方面。所以,如果父母们能对孩子的倾诉多一点耐心,不急于打断孩子的话,那么孩子遇到事情时就会乐于向父母倾诉,与父母建立良好的沟通。
那么,当孩子想要诉说时,父母如何才能更好地对待孩子的诉说呢?父母们不妨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1.接受和尊重孩子的所有感受。孩子向父母诉说时,父母应安静、专心地倾听,但不给予评判。父母不必接受孩子的所有行为表现,而只是接受他的感受。例如,孩子告诉父母他对小伙伴有多生气,这时父母要理解孩子的感受,可以安慰一下孩子,但父母要教育孩子不可通过嘲弄或打人来表达他的生气。